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4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54篇
管理学   855篇
劳动科学   38篇
民族学   155篇
人才学   150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1767篇
理论方法论   307篇
综合类   4328篇
社会学   828篇
统计学   6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512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636篇
  2010年   585篇
  2009年   619篇
  2008年   693篇
  2007年   540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278篇
  2002年   289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00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东岳论丛》2018,(2):150-153
鲁迅形象的"政治化"诠释或者"去政治化"解读,源自于学者们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根本误读。鲁迅没有秉持"文学脱离政治"的浪漫幻想,也没有希冀"文学驱动政治"的黄金时代,而是深入批判了"文学依附政治"的传统陋习,进而揭示了文学本质与政治话语的内在歧途。依据鲁迅所开启的政治新视阈,消除统治阶级争夺"一把旧椅子"的革命幻象,亟待澄清三个层面上的"是非"问题,一是国人权利保障而非等级特权,二是国民人格健全而非奴性心态,三是民众成为政治主体而非统治对象,才能真正瓦解中国专制王朝的"超稳定"循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新型大国,中国在国际和国内都面临着自身身份和地位的重新调适和确定。中国梦凝聚着新时代大国公民的情感、家国信念与个体梦想,既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自我言说,也是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名片。在影像表达中,我们需要通过重建失落的中国主体性,在电影中进行中国形象再生产,在当下跨文化语境中处理好我他关系,在影像叙事中表达、呈现、想象和隐喻中国梦,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在国产电影中,要将个人、民族、国家的梦整合到中国梦中,在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国际形象和公民自信的银幕生产中,表达国际语境中的大国梦,展示现代化进程中的日常梦。  相似文献   
4.
服务并拥有更多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存要义.在当前电子图书等新技术大举扩张的环境下,纸质读书市场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顺应这一时代趋势,必须加大培育图书馆文化,弘扬图书馆精神,研究图书馆文化品牌体系和文化品牌建设,从实际出发,以图书馆文化为支撑,以区域性、历史遗址和精神留存为基点,做好图书馆文化品牌研究,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道统,就是按照某种认定的“道”为原则而甄选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并依某种顺序编排成一个谱系。道统说并非古已有之,唐宋以后则颇为兴盛。但究竟何为道统之“道”,则各家的界定均有不同,或偏于外在的规则,或偏于内在的本心,或诉诸社会的道德实践,或究心于空灵玄妙的内圣工夫。由此建构起来的“统”,也不尽相同,有此家认定的人物,他家予以否认者,反之亦然。倡导儒家的道统说,有必要辨明所要弘扬者是何种道,所要传承者是谁之统。  相似文献   
6.
7.
黄洋 《人民周刊》2021,(7):86-87
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中国近现代革命风起云涌,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结束,木刻版画作为新兴艺术媒介的突出代表,不仅贯穿了整个战争时期,起到支援抗战、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同时还以强悍的美学语言,成为当时极具号召、鼓舞与宣传作用的坚强战斗堡垒。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新兴木刻开始朝着更加贴近大众审美的方向发展,无论从画面叙事还是形象塑造,都强调一种现实主义的朴素表达,体现了解放区的文艺政策感召下充满朝气的美学转型。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21,(1):154-160
区域形象,是某个区域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和整体感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陇地区既见证过汉唐的繁荣,也经历了清代以来的衰落。宋人颂"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清代则体现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直至今天,甘肃仍是贫穷落后的指代。这些描述,是不同身份的人对甘肃在不同时期地域形象的表达。形象的变迁,表面是经济、社会的变迁,体现的是甘肃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是不同时期国家边疆经略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运用传播学内容分析法,以中央媒体对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荣誉称号的"国家教师"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国家教师"媒介形象进行分析。外在形象包括教师性别、年龄、教龄、外表、场景以及任教的学校类别、区域、学科专业等方面,内在形象包括职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研究发现,大众媒体对"国家教师"形象的刻画和宣传符合社会公众认知教师职业的基本逻辑,起到了传递教师精神、端正教师形象、唤起社会尊重教师的功效,但也存在城乡教师形象传播刻板化以及教师普通人形象展现不充分等问题,可在后续的传播中对"国家教师"形象的价值倾向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