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20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穷尽性考察描写了南宋时期禅宗语录《五灯会元》中"相似"比拟句式的使用情况,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各类比拟句式的来源、演变,并从共时的角度揭示其在《五灯会元》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中华世界观不仅认为中国在地理上处于中心地位,而且认为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最高等级的、普世性的文明。然而,随着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间对抗的屡屡受挫,国人为了救亡图存而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最终使得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对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间关系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转变。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段里,中华文明在国人心目中从中心迁于边沿,成为了居于世界一隅的地方性文明,这一转变过程既是痛苦的,又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一般设计学原理的概念集合,以设计过程中概念的生成为切入点,从“设计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比喻”,“概念 的合成的特征”及“多概念合成的演算”3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案例讨论了概念生成的各种特征,对设计过程中概念 生成进行系统的论述。最后,提出结合概念生成理论的智能化CAD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类比和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常见的两种语义建构机制,其最终目的是降低认知难度,因此经常被运用在以阐释为目的的科技英语文体中。两者常因映射机制的相似性而被混淆。然而,从结构映射及概念隐喻理论可以看出,类比侧重系统结构的映射对接,而隐喻侧重概念特征单向投射。即使显性或隐性地共同呈现出“A is B”的语言结构,在具体语境中也有类比或隐喻的侧重性,而非完全雷同,但在某些语境下又可能存在相互补充的糅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X奴"式流行语的大量出现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该流行语的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利用词汇空缺、认知经济性、词语类推机制来分析"X奴"式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揭示该流行语的语言机制,并从语义泛化的角度对其语义进行分析,了解语义泛化使"奴"的旧意不断脱落和"奴"的语义由实到虚的语义特征;并为从微观层面对流行语进行个体研究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6.
光波叠加研究的计算机模拟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光波叠加的传统方法之上推导出计算公式,用计算机高级语言来编写程序,输入内存且运行后可在屏幕上模拟显示光强分布图,而且可以实现人机对话.灵活选择不同参数,可以得到比课本上更直观更多样化的图形,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与比兴这两种思维方式有相通之处,也有相异之处。首先,两种思维方式都具有具象性,其思维载体不脱离具体物象,但是对物象的态度和选取上却有所不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的物象是理性的,而比兴思维中的物象具有感情色彩。其次,二者都具有类比性。但是二者分属不同的价值体系。“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思维方式以吉凶贞利为价值判断,而比兴恩雏多讽喻得失。寄托情志。  相似文献   
8.
"很+NP"类言语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言语事实,文章主要从三方面进行分析1."很+NP"结构中NP的类别;2."很+NP"结构中NP的选择性、类推性;3."很+NP"结构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比喻具有一种模糊性,它主要体现在比喻的构成、比喻的使用、人们对比喻的理解、情与景关系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上.这种模糊性的构建策略主要是利用语言及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和人们的认知局限(模糊的心理).比喻的模糊性特征能达到独特的语用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表“给予”义的相关旬式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罗贝(1986)认为S1:“动1+动2+间十直”的产生早于S2:“动1+直+动2+间”,本文通过对《史记》中“遗”、“与”和“予”的考察证明S2式早于S1式产生,贝罗贝先生对S1、S2式产生动因的阐释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虽同为S1式,“动1+遗+间+直”的产生更多体现出类推的作用,而“动1+与/予+间+直”的产生则是省略和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遗”所表达的“给予”义不如“与”和“予”纯粹,这也是S1、S2式的动2最终统一为“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