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66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周运源  卢扬帆  孔超  张欢 《城市观察》2012,(6):88-94,81
根据区域一体化理论,结合新时期广东省在推进珠三角一体化中,建立和发展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个经济圈的实践,分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新意义、地位和作用,讨论了珠江三角洲通过建设和发展若干个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圈,对于新时期加强与港澳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好发展颇具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宝山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任务,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促和谐,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一带、两轴、三分区”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框架已初步形成。在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宝山区“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加快“国际大都市现代城区”发展,并全面阐述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大遗址在西安新城市定位下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西安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建都之地,也是中国大遗址资源集中分布的城市之一.目前西安确立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战略性目标,为应对全球化趋势下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国际大都市定位目标给大遗址保护利用带来了历史发展契机,也带来了新的要求,研究旨在为充分认识和发挥大遗址在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极高、土地资源限制下,仍能保持交通便利与行车顺畅,其成功在于塑造了“公交都市”,通过一系列组合政策运用,避免了交通拥挤带来的问题。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表明,交通拥堵问题是系统问题,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寻找解决交通拥堵的良策,这对目前正努力建设公交都市的广州未来交通政策的制定尤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与世界大都市整合是建设国际大都市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分析了广州产业结构调适的必要性,认为广州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较有明显的不足,因此必须从产业结构化、产业创新、产业成长的环境等方面着手,以产业发展的市场为导向,利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迅速整合世界大都市产业发展的趋势,建立高度外向型、国际化、创新型协调发展的城市产业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老舍和施蛰存都是都市小说家,与所描写的都市有着切肤的情感,不像京派作家那样用乡村的纯静优美来反衬都市的腐败、虚伪和堕落,也不像左翼作家那样用阶级分析的眼光,揭示都市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现实,而是客观中肯的,但仍然能发现都市的弊端:老舍用幽默的笔墨,讽刺北京这个乡村都市的封建性;施蛰存运用心理分析和感觉主义的方法,表现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堕落与变异。  相似文献   
7.
殷玮璋 《河北学刊》2006,26(4):89-97
目前,学术界公认中国历史上有个夏代。但由于文献记载太过简略,使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从地下找到夏代遗存。然而,在夏文化探索中,由于研究者的思路与所用方法不同,故而得出的结论也明显有异。由此,出现争论与分歧。于是,如何鉴别相关结论是否合理可信就成为学术界同人思索的问题。本文在对夏文化探索的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因素分析法与都城分析法,对分歧及其缘由作了详细探讨。文中还就坚持正确思路,采用科学方法。按科学规程操作对夏文化探索工作的重要性,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都市区化及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可 《齐鲁学刊》2005,(4):115-118
从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都市区化已经成为美国区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是推动美国经济繁荣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发动机”,它对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中美城市化模式尽管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大都市区化是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中国以都市区的城市化组织模式取代传统的城镇体系组织模式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区正在成为各国经济生活、资本形成和国际竞争的主要空间尺度与结构,大都市区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通常是由传统城市化转入大都市区化阶段的分水岭,我国目前正处在城市化阶段转变的关键时刻。轨道通勤圈是界定大都市区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别大都市区与蔓延式大城市及城市群的主要准绳,市郊通勤铁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在大都市通勤区内以TOD模式实现居民职住平衡,改造传统大城市由于时空阻滞导致的各种城市病,提高各大都市区的社会经济活力,才能引领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与布局,并支撑相应城市群的形成。必须尽快研究我国大都市区的官方定义,填补城市化战略的重要缺环,把各百万人口以上蔓延式的传统特大城市转型为现代大都市通勤区,并将政府的行政组织与权力结构进行相应尺度的重组,避免由于行政碎片化的延误而付出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倡导媒体关注公共领域建设,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寻求与公众、政府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近两年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公共新闻”热潮,其中都市类报纸的“公共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秉承了“公共新闻”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对新闻媒体探索如何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发挥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