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6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学教育观念现代化是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内容 ,它的核心是大学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它对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不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的 ,而是以隐性的内在规约表现的。大学教育观念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和属性 :全面性、时代性、发展性、导向性、层次性、创新性和特色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并没有像关联论那样引起语用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产生应有的学术效应.它同关联论一样具有较强的理论解释力,因而值得人们深入研究.文章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要点,重点评述了顺应论四个关键概念做出选择、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同时也呼吁语用学界应给予顺应论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责任理念并非从来就有,是伴随着民主的发展而产生的。西方国家为推行责任行政,进行了制度安排和实践改革,这对我国有着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教育服务理论为依据,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教育服务是教育产品,学校是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学生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者和需求者。指出学校应以经营的理念管理学校,以消费者(生源)为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的优势,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品牌和特色的优质的教育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大科学”的当代意蕴 ,认为当代“大科学”的突出特征是它的整体性。它以不断分化和高度综合为形成过程 ,以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多学科群为内生方式 ,以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大规模集体攻关为发展条件 ,以科学的整体参与协同解决全球问题为实现途径。哲学社会科学在大科学整体中价值凸现。树立大科学观必须扬弃陈旧狭隘的科学观 ,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进。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陕西商人走南闯北,创造了辉煌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历史.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理念,即注重质量管理、产销结合、改革创新和品牌意识.研究陕西商帮成功的经验,可为重振陕商雄风、发展陕西的市场经济提供很好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代标志设计具有很强的现代感、信息感,传达了一种特定的信息,传统的造型艺术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路径,带来更多的启示。那么如何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文化韵味的现代标志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张志忠 《晋阳学刊》2009,(3):96-104
与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理论不同,米兰·昆德拉提出的“欧洲小说”观念,是以审美现代性对抗“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的源头所在。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展现出了对资产阶级的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和对审美现代性立场的坚执中产生的反省,阐述了他独特的“欧洲小说观”与审美现代性起源新说。他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以审美现代性的态度,审视和评判现代生活,深入地考察了现代人生存中的一系列现象:媚俗,舞者,轻与重,快与慢,记忆与遗忘,革命、鸟托邦与抒情姿态,等等,犀利地揭示出其中的现代性悖谬。  相似文献   
9.
薛凤祚治学方法的特点,即"致用"与"会通"。其中,会通包含古今的会通与中西的会通。由《两河清汇》解读薛凤祚的水利思想,比较突出的是其治河和海运的思想。《两河清汇》从体例上言,可谓"编述之体",薛凤祚不仅继承发扬了儒家圣贤的一些学说,也吸收了其前代潘季驯、邱濬等人的观点。观其采择去取,无不以"致用"为宗。而其热心译介当时西方的水利器械,可以看作他在中西会通中所作的努力。虽然如此,对于薛凤祚《两河清汇》及其水利思想不可刻意拔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展示理念论的现实意义,柏拉图的晚期著作需要证明理念真实地存在于常人视域中并能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一理论倾向,发现《智者》的相关讨论开始诉诸于一种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该对话放弃讨论理念的形而上部分,转而关注作为判断根源的现象域,并尝试去挖掘一条从视域列举和排除到视域内部的判断悬置的还原路线,这一发现开启了理念论的现象学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