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
引用本文:余治平.“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125-132.
作者姓名:余治平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    要:《论语·雍也》中,“能近取譬”已经被上升到“仁之方”的高度,切近自心而类推别人、他物。因而求仁的路向只在于首先己立、己达,从自己的心情志意出发,努力理解别人、体贴别人,进而立人、达人。“推其所为”,由己及人、将心比心地为别人考虑,帮助别人安身立命,也是古今圣王治国理政的惟一法宝。推扩的根据与本源力量则在于己,立己、达己,自觉自为。朱熹强调“以己”与“推己”不可等同,但又相与为用。工夫不同,推己的对象或道德的受众也有所不同。惟有圣人才能够将自己的仁心不期而然地推扩到万事万物的身上。推,只有借助于人人所共同具有的情与理,才有可能完成。物物相感、天人相应的根据就在于同类相动、以类度类。世界尽管繁复莫测,但毕竟可以一类呼应一类,一类感通一类。

关 键 词:孔子    《论语》    能近取譬    以己    推己  
收稿时间:2012-12-30
修稿时间:2013-05-15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