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数量N1+就VP了+数量N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
引用本文:施发笔.“数量N1+就VP了+数量N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4):28-30,35.
作者姓名:施发笔
作者单位:江苏警官学院,公安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1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摘    要:从逻辑认知的角度,探讨“数量N1 就VP了 数量N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对已有的解释提出了商榷意见,指出“语义指向”理论对这种格式的歧义原因的解释是无能为力的。认为数量的大小,不纯取决于数量本身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数量的对比度,而数量的对比度往往依赖于推理的大前提。当数量1和数量2的对比度模糊时,则会产生歧义。数量1和数量2之间存在的“需依赖推理的非衡定关系”,决定了句子产生歧义的必然性。即这种格式的句子的歧义成因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及理解句子运用的逻辑推理有密切关系。同时根据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消歧方案:1.在动词V前添加限定词语;2.使名词的所指位明确化、具体化;3.改换动词V,使用带有主观倾向的动词V。

关 键 词:歧义  成因  语境生成意义  语义指向  推理  认知结构
文章编号:1001-5744(2006)04-0028-03
修稿时间:2006年3月20日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