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论皮平与海德格尔关于尼采之言诠释的差异——以后康德哲学为视角的研究
引用本文:陆心宇.论皮平与海德格尔关于尼采之言诠释的差异——以后康德哲学为视角的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21-28.
作者姓名:陆心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    要:在“上帝死了”这句话里,海德格尔与皮平关心的不是上帝而是人,不是永恒而是现代,不是信仰而是理性。对于尼采,海德格尔采取形而上学诠释,而皮平(Robert Pippin)则采取道德心理学诠释。两者有着相似的议程,即:他们都主张在语境中把尼采之言解读为关于现代性的隐喻。但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人容易忽视两者之间的根本分歧。海德格尔对上帝之死的解读最终指向理性之死,即:以理性为思想的最大敌人。在此,海德格尔实际上呼应着黑格尔在《信仰与知识》里借助“上帝之死”与“哲学之死”的隐喻提出的对康德式二分法的批判。但是,康德式理性的失败并非意味着理性本身的失败。海德格尔的推论可能太快了。相比之下,皮平的诠释在语境定位上与海德格尔有着一系列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笔者试图在后康德哲学的视野里指出,这些语文学上的差异有着更为一般的哲学关怀,它展现着皮平对现代性和理性本身的乐观主义:现代性问题之和解还保留着一种历史的可能性,而理性是不死的。在这两种诠释之间,我们最终看到两条哲学之路的分野。

关 键 词:尼采  海德格尔  皮平  理性  现代性问题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ippin's and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s of Nietzsche's words:In a Post-Kantian Perspective
LU Xin-yu.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ippin's and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s of Nietzsche's words:In a Post-Kantian Perspective[J].Journal of Yunnan Yniversity,2018,17(5):21-28.
Authors:LU Xin-yu
Abstract:
Keywords:Nietzsche  Heidegger  Pippin  reason  modernity problem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