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栾严峰  孙放 《理论界》2005,1(10):158-159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他提出了建国三时期的法治思想,其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社会救荒思想在明清时期业已成熟,是符合中国生产方式和政治体制的。其特点主要是科学认知程度不高;伦理化倾向严重;人治化倾向严重;治标、治本、天命观共存。  相似文献   

3.
包世臣的赈灾救荒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霞 《理论界》2005,(10):163-163
包世臣将维持社会的安定放在首位,除清理庶狱和加强巡逻之外,他的其他的赈灾救荒措施也以维持社会安定为务。此外他还建议用禁止糟坊和以麦代米两个方法来节约经费,弥补粮食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伟大的思想家,从他的思想宝库里,我们可知他对社会主义有一定的认识并心向往之。虽然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相当的距离,但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赞同社会主义的,难怪他多次强调"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我们今天重温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在于继承他的某些合理成份,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发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注重军事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训政思想与其军政思想、宪政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西合壁的产物。虽然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不失为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终生为“振兴中华”,为国民谋幸福为己任,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国际经济合作”,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引进外资和人才等重要思想,在今天,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依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实践十分丰富,对近代中国政治和法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事法和刑事法作为他部门法思想的具体体现,较为完整的体现了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涉及的范围以及实际的应用等方面,从对他部门法思想的探析中,我们知晓了为什么法律思想被认为是他革命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解桂海 《理论界》2007,1(4):46-47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开创者,尤其是他在民主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廉政思想,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在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提出了培育国民先进的政治心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创建五权宪法、实行民主监察制、加强党的建设、推行全民政治、依法治国等廉政思想。孙中山的廉正思想以其独有的特色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尤其是廉政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民本思想既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重民思想的精华,又糅合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念和经济学知识,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对传统重民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与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李本义 《江汉论坛》2005,1(11):83-87
文章分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思想产生的外因、内因及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从五个方面总结和论述了大亚洲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揭示了大亚洲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及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文章指出,孙中山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联合亚洲国家抵御欧美列强侵略的大亚洲主义思想发展为联合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具有重要的外交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和中国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所蕴涵的科学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历史的借鉴,需要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而孙中山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思想宝库和无穷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王小块 《江汉论坛》2005,1(1):103-105
孙中山“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口号中所反映出的“反帝”、“反满”思想,既有其积极的提倡民族平等的意义,又有着一定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但与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相比较,无论是从他们形成的背景条件上,还是从他们在历史上所造成的影响上以及在本质上,二者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地方自治为基础,以县自治为起点的自下而上的建国构想。该构想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于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理想追求,但与训政相结合的设计导致其后国民党的相关实践充满曲折。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从兵 《学术论坛》2003,2(5):113-117
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时期美国的铁路建设速度最快,孙中山对近代世界铁路的认知以美国为主。他对近代世界铁路的发展大势、基本成就、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建设与管理体制或经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认识,其认知水平超出了他以前的中国近代的其他先进人物。他关于铁路问题的话语目的在于以世界铁路为例证阐述他的有关中国铁路建设的计划和主张,反映了他以惯有的世界眼光取人所长为我所用并驾而上之的广阔胸怀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六年内便将一个庞大的清王朝根本推翻 ,主要是由于清王朝腐朽昏聩已达极至、统治根基彻底动摇以及世界现代化浪潮对中国的强大冲击这两种内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同时 ,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孙中山实行的革命政策在其中也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在长期的反清革命斗争中 ,孙中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政策体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武装斗争作为革命的主要方式 ;以武装割据和实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作为革命的主要战略战术 ;以反满、统战作为主要的革命策略。  相似文献   

17.
董德福 《学术研究》2006,5(2):96-102
孙中山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充满着矛盾性和多向性。五四运动初发时,孙中山忙于理论创造,无暇发表政论,是五四运动的旁观者而非领导者,使得一些青年大失所望。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认识上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同情、支持、指导学生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对反传统、张个性自由的新文化运动总体上则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强调民族主义的重要性和中华道德的普遍价值。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五四运动的后续发展,而且会影响到中国现代政治理论的构建和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董淮平 《北方论丛》2007,(5):99-103
在孙中山先生庞大而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大体可通过三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定位;二是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首肯;三是对于中华传统道义价值的体认。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之认同,不仅仅出于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热爱的情感,更是回应民族生存危机的策略表达。他将传统的"宗族"组织架构、"忠"之准则、"王道"观念等等,通过切合时局的新内涵的灌注,转换成有助于推动现代国家建设的积极因素。孙中山思考问题时的"西方"与"中国"双重知识谱系的作用,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将现代化理念楔入中华传统符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着陈云党建理论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及其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互补性,从内容和体系上论证了陈云的党建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在思想来源上表现出来的基础性作用。分析了邓小平党建理论和陈云党建思想不尽相同的风格和特征,以及由此而构成的两人的思想理论在党建理论发展中的关系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败后,受到西方近代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影响,梁启超超越洋务派体用界限,转而从文明主体人(国民)的角度,试图通过改造中国国民劣根性,重塑符合工业文明时代要求的崭新国民素质的路径,以达到救国甚至创新文明的目的.但是,新民思想处于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再加上中国社会根本缺失西方式的人的解放的内在支撑要素--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生产以及社会等,都决定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