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了解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成长史、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可为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矫治体系提供数据支撑。文章以某女子强戒所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员基本信息调查问卷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在描述性分析及方差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超过40%的女性强戒人员的个人家庭关系不够和谐;(2)强迫症状较为突出,且伴随有较强烈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及睡眠饮食相关的问题;(3)心理健康状况综合检出的风险人群比例高,需要关注、重点关注、特殊关注、建议关注等四类风险人群比例占比介于1.3%~8.2%之间;(4)心理健康水平在年龄、吸毒年限、入所前从业状态、戒毒次数、在所状态、首次吸毒年龄、HIV感染等类别上呈现较强个体差异。因此,建议针对不同关注类别人员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管控措施,结合个性类别差异分类分层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并建立“个人—家庭—社会”多元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禁毒工作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当代女性由于工作、社会压力增大,也开始受到毒品的侵害。因此,研究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情况和影响女性强戒人员EPQ特征差异的因素,从而为强制戒毒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更科学有效的管理与治疗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的气质类型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沟通干预方式,并为其制定有针对性和个别化的心理矫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意象对话疗法对戒毒人员的帮助作用,选取福建省某戒毒所的72名戒毒人员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采用意象对话疗法,用抑郁量表、神经质分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对戒毒人员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戒毒人员的抑郁检出率为33.3%,神经质人格、积极应对是抑郁的有效预测变量;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抑郁、积极应对指标有显著的改善,意象对话疗法可以有效地缓解戒毒人员的抑郁症状,有利于培养戒毒人员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5.
为调查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生活方式问卷和心理社会能力问卷对8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性别、居住地、职业类型和吸毒年限不同的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2)生活方式和心理社会能力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显著相关。(3)生活方式中的学习习惯因子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24%,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预测力为16%。得出结论:心理社会能力、应对方式和学习习惯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可通过增强戒毒人员的心理社会能力,改善其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童年期虐待对戒毒动机的影响,同时讨论自尊的调节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27名男性戒毒人员进行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次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①童年期虐待经历可以负向预测戒毒动机(β=-0.68,P<0.05);②自尊的调节作用显著(β=0.53,P<0.05);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显著(β=0.66,P<0.05)?结论: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来改善戒毒人员的自尊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从而提高其戒毒动机,使戒毒人员早日摆脱毒品的困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漳州戒毒所83名强制戒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戒毒人员在总分、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敌对、精神病性维度上的得分与常模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女戒毒人员在SCL-90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戒毒人员(P0.05);来自城市的戒毒人员在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和偏执因子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戒毒人员(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吸毒年限和经济状况的吸毒人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策略,提高其戒毒效果,降低复吸率的。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实行强制隔离戒毒的效果并不理想。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看,强制隔离戒毒长期限制戒毒人员的人身自由,戒毒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疗救治得不到保障,有偿劳动难以落实,从而严重伤害了戒毒人员的心理尊严、生命尊严和劳动尊严。进行有尊严的戒毒改革,需变强制性、大规模隔离戒毒为自愿的、社区服务治疗为主的小规模隔离戒毒,变劳动康复与社区戒毒就业安置为行为治疗及与社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鼓励其参与正常就业竞聘、实现自我价值,以保护戒毒人员“做人”的尊严和生命尊严,重塑戒毒人员的社会尊严和人格尊严。有尊严的戒毒将成为未来社会戒毒的主导模式和戒毒改革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吸毒人员虽是违法者,但同时也是病人和受害者。除了考虑如何对他们施行有效的管控外,如何保障他们的艾滋病治疗权,维护其理应享有的生命尊严,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普遍面临的防艾困境,有必要从伦理学的维度重新加以审思,探寻更合理和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针对女性药物滥用成瘾人员的关注较为缺失,这不仅体现在戒毒康复的实践中对女性相关卫生护理问题的忽视及相关的理论研究的缺乏,而且在社区戒毒康复的实践中也缺乏针对性地根据女性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案。通过分析女性药物滥用成瘾人员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禁毒社工发展现状,基于基层现有机构,主张在有限的社区戒毒康复经费中,通过社区吸纳妇联组织参与社区戒毒康复、禁毒社工连结妇联组织提高资源获取能力以及妇联组织通过专业工作方法对药物滥用成瘾人员赋权等方式,探索一条适用于女性药物滥用人员更有成效的戒毒康复之路。  相似文献   

11.
女性生命体验是女性性别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的经历和感悟的过程.而体验成为后现代的重要特征,也是女性主义与后现代遭遇的必然前提.对于生与死,悲与欢,离与合的有限生命经验的体验促成了女性对于现实世界意义的无限追寻.以后现代视域的体验为视角来透视和展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对于展示女性生命个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视角.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目前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助机制的紧迫性与现实性,给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立法提出一些建议,以尽快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令人瞩目的群体,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而学业压力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对于懂事好强的女大学生来说,学业问题关乎到自己的尊严、荣誉和前途.因此面对学业压力唯有勇敢接受挑战,学会调整自我,做一个快乐、阳光的现代知识女性.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资源,帮助女大学生缓解压力,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毒品犯罪案件一直是公安机关办理中的一个难点。公安机关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在对毒品案件尤其是贩毒案件的办理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注重毒品案件的办案质量,培养和增强民警的证据意识等是有效打击毒品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约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一半,西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部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较为薄弱.本文着重分析了西部女性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希望以此进一步促进我国西部开发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文艺理论中 ,谈到生活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很少谈到童年经验。事实上 ,童年经验对作家的创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童年经验作为创作素材进入作家的创作 ;二、童年经验作为心理定势对创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年轻作家苏童的小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苏童生于江南古城苏州,有着孤独而寂寞的童年,对于祖辈生活过的扬中有着难以释怀的“故乡情结”,在体弱多病的日子里积聚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这一切都对其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其形成“说故事”的创作风格,并以多种方式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他的童年经验对其“红粉系列”、“枫杨树系列”、“香椿树街系列”以及“宫廷系列”等四类小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华美且不幸的童年决定了她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确立,显赫一时的家族历史、父母的破碎婚姻,尤其是母亲对儿女情感需求的漠视,造成了张爱玲最大的精神创伤,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的"悲凉"的情感意蕴.可以说,童年经验构成了张爱玲艺术经验世界的全部,从而也导致了她文学生涯的短促.  相似文献   

19.
童年经验对艺术家及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常常潜在地规范和制约着艺术作品的生成。川端康成的创作也不例外。他的小说无论从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艺术风格的表现上,都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对女性美的偏爱;对自然美的倾心;对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之美的追随,以及作品中弥漫的虚无气息等等。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了川端康成的童年经验特别是缺失性经验对其小说创作所产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审美体验具有性别差异性.被不少研究者诟病的都市消费文化及网络空间进一步物化了女性身体的现象,恰好是女性确立自身主体性的时代特征,女性的身体/生命活动正成为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审美活动或艺术表演.肯定广大女性的审美体验与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使不受重视的女性日常活动令人瞩目且富有诗意,对于我们的文艺理论建构及生存环境的健康未来,皆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