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维语辅音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音位表现和语言表现两方面对汉维语的辅音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汉维语主语虽然在叫法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一个个句子中,并不存在—一对应的关系.本文就两种语言中主语的不对应现象作一系统的对比,以此来揭示议维语主语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列述了汉语、维语音位的区别特征,并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入手,概述了现代认知隐喻理论的产生,理论背景及其认知机制,探讨如何将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应用到多义词教学当中,以帮助学习者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多义词的词义,并发掘词汇之间语义关联。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其中空间隐喻对人类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多数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对俄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表达以及对数量、状态、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进行对比,并找出人类隐喻认知的普遍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7.
隐喻既属语言现象,也属认知现象。人们常把抽象和复杂的情感通过隐喻表达出来。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视角,对英汉情感隐喻进行对比分析,从方位词、实体等角度研究英汉隐喻的共性、个性,从而了解中英文化差异,这对英、汉语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朝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维度词语是当代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空间纬度词语“大/小”在朝鲜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人们会发现不同语言在认知风格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10.
结合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域映射理论,以动物下位范畴词为对象,分析其结构、特点,及动物下位范畴词的隐喻认知过程和表现,发现动物下位层次范畴词的"存在—体验—映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地涉及了人类的思维层面。隐喻并不仅仅属于诗歌语言、比喻性语言,而是"日常普通思维和普通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隐喻是不可取代的;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理解自身和世界,任何其他思想方式都无法起这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虽然汉维语味觉词语所传达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味觉的感知,在翻译中不会有表达的困难,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互对译,但由于味觉词语的意义丰富,引申性比较强,在不同语言中的引申意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汉维语味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及其意义之间的交叉关系呈现出复杂状态。文章拟对汉维语10个味觉词语进行对比,着重展示味觉词语在汉维语中所表现出的抽象的引申词义差别和词义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本文对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 ,从人类对基本颜色的认知、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同语言文化的关系 ,及其异同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旨在加深对人类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较丰富的语言实例说明了现代维语中的"nem "一词,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陕博日历·2021·大唐花舞》中的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为例,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构建概念映射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模型,探析总结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需要经过解码—编码—实现身份归属三个步骤。针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编码过程,译者需根据自身解读选择恰当的隐喻翻译方法,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再隐喻化或去隐喻化或非隐喻化的改编,以译文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为最终目标,促使中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隐喻意象为目的语受众成功接收,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评论多是描写性的,而非阐释性的这一现状,本文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分析李清照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首先明确什么是确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概念、分类和认知机制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其次以此理论为工具来研究李清照的词中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为前者提供语言证实。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几组俄汉动物词的文化伴随意义 ,通过比较使学习者认识到外语学习应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联系起来 ,重视分析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汉、维语的音节、起音、领音、收音及元辅音组合规律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9.
现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隐喻同人类的身体体验紧密相关,同时隐喻体验的背后具有文化特殊性。通过概念隐喻理论,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归纳比较出汉英语中“山”和“mountain”的隐喻映射的异同, 并讨论了其异同的认知和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丰富词化研究,对英汉语中的动词词化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现代英语和古汉语的动词词化程度较高,但现代汉语的动词词化程度较低;在表达动词的使役关系时,英语和古汉语大多采用了综合型词化表达法,而现代汉语大多依赖分析型的非词化表达;在表达动词的动宾关系时,英语和古汉语动词词化程度很高,现代汉语中的此类单纯动词词化程度低,但现代汉语中的表示动宾关系的复合动词词化程度很高;在表达动词的偏正关系、动补关系时,英语的动词词化程度明显高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