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中国,启蒙的意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字面上的望文生义、西方思想来源、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语境中的重新生成.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启蒙运动,那么,"五四"新文学运动总体上也可以说是启蒙主义文学.科学,民主,自由,个人权利,改造国民性,开启民智,反封建,富国强兵等,这既是新文化运动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新文学运动的目标和任务.所谓"人的文学",这不过是新文化运动"立人"主题在文学上的一种演绎.对于现代文学来说,启蒙是绝对必要的,但启蒙被强调到极致,变成为一种"主义"的时候,就会物极必反,从而造成了现代文学的缺陷.归纳起来,启蒙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重思想轻文学,思想压倒文学;二是重文学的社会功利目的,重视文学的教育作用、认识作用,而轻视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压抑文学的审美性、娱乐性和消闲性.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现代化肇始于启蒙运动。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建制的逻辑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是现代化过程的三个侧面。经历了这一社会变迁,商人由卑贱变为高贵。中国的启蒙和现代化也典型地体现为商人由贱到贵的转变和物质主义的流行。在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至高无上,思想精英是领导阶级,而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文革不是启蒙。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才是最有成效的一波启蒙。十六大允许民营资本家入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几千年的商人不得仕宦为吏的禁令被彻底废除了。至此,物质主义已大化流行。现代性要求国家和哲人放弃引导人们如何理解善和好生活,而让市场和经济学去引导人们理解善和好生活,让商人们去示范何谓善行、何谓好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国家没有对各种不同的善观念保持中立,而是强有力地支持了由功利主义和现代经济学偷运的善观念——物质主义的善观念。启蒙和现代性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明不会走向生态崩溃,而现代性的扩张正引导着人类文明走向毁灭的深渊。为摆脱毁灭的命运,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为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须有一场纠正现代性种种弊端的新启蒙。新启蒙的中心思...  相似文献   

3.
启蒙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于五四文学思潮本质上不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观点,并从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创作和五四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考察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而发生和发展的,显示五四新文学实绩的鲁迅白话小说,就是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而五四新文化人建构的文学理论,也是以文学工具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理论。现代性包含两种不同的内容,一为启蒙现代性,一为审美现代性;前者表现为启蒙精神及其展开,后者表现为艺术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确立。五四文学所追求的是启蒙现代性,而不是审美现代性。五四文学的这一历史规定性,决定了五四文学思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峻峰 《文史哲》2006,5(5):103-110
鲁迅早年的立人思想从属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他在五四时期结束沉默,加入新文化人的启蒙呐喊,不是对早年立人思想的回复,而是对新的启蒙课题的重新认同,是他早期思想发展的一个飞跃。鲁迅从早年的立人思想到五四时期对思想启蒙的重新认同,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从20世纪初的改造国民性思潮到五四思想启蒙的嬗变。这种嬗变主要表现在:启蒙的根本目标由民族自救转变为民主追求,启蒙的中心任务由改造国民性转变为道德革新,启蒙的基本手段由引进西学转变为反传统。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文学思潮发生和演化的内在动力。本文从现代性视角重新观照18世纪启蒙时期的文学运动,驳斥了经典的古典主义论或浪漫主义论,提出启蒙主义是独立的文学思潮的观点,并分析了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性质、特征,指出它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6.
“唯新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新主义”以其特有的活力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价值审择标准,而这一标准在五四文学革命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在文学革命中发挥出了奇迹般的思想范式魔力,并且影响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究其实质,这一文学观无非是将文学放在进化论的砝码上锱铢必较.必须看到,文学的审美价值并不能按照科学进化论的价值加以审择,削足适履式的将其运用于文学领域,必然造成文学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回首这一审择,新文学的隐患时断时续.  相似文献   

7.
"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形态与思维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人在思想启蒙的实践中,以“医生”、“导师”的身份和姿态,确立了作为启蒙主体的话语权威形象;借助于决断性甚而不乏独断性因素的表述形式,他们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理性的阐释和激情的发挥,“五四”启蒙主义话语的思维特质也由此形成。本文着重讨论了“五四”启蒙主体在权力意向和便于为启蒙客体所理解的意图下为追求“明晰”的言说效果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揭示了具有明显二分法思维特性的二元对立话语模式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与启蒙主义传统的内在关联,从而对“五四”启蒙话语的理性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伊始有关现代性的话语建构都和启蒙语境紧密相连,在20世纪中国"启蒙"与"现代性"具有价值目标的一致性。而存在主义蕴含着启蒙主义的基本价值维度——人文主义的话语诉求,因而成为20世纪中国启蒙主义的结构性要素。显然,从存在主义之维介入人本主义之域是理解文学启蒙叙事的要径。20世纪中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大致历经了五四时期、40年代左右、80年代以来的三次创作高峰,并呈现为"文学与个性独立"、"文学与自由诉求"、"文学与本体性存在的体验"的历时性阶段。质言之,在启蒙主义语境中把握存在主义文学的生成和演化进程,并将其视为一种世纪性的文学思潮正是20世纪中国存在主义文学的逻辑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9.
启蒙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是当务之急,"新启蒙主义"的提出系基于历史的、理论的与现实的深层需求.作为一种新的启蒙方法和途径,新启蒙主义以作为审美问题的"人性启蒙"为探讨的核心命题.它应该包括人性解放一人性上升一人格完成,这样的一个"三部曲"联贯合成起来才能够真正走上启蒙之途,从而通往人性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1922年李大钊参与倡导改良倾向的"好政府主义"是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倒退。其中缘由,既与李大钊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提出的"物心两面"改造和"中华民族无产阶级化"的理论有关,同时,"二大"前中共内部思想不统一和缺乏纪律约束的组织状况又使得李大钊的这种行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4,(8):122-125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内出现了若干的文学现象:以"新生代"为代表的"欲望化叙事"、以"文学新人类"为代表的"身体化写作"、以"下半身诗派"为代表的"下半身写作"等,作者对其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并对其固有的文学效应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2.
自恋情结与当前的中国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中的自恋已有所表现,且逐渐形成一种自恋情结。当下中国文学的自恋情结主要表现为身体自恋、精神自恋、自我迷恋与叙事自恋四种形态。这种新型自恋叙事伦理的产生,有其文化语境变迁、作家主体性嬗变等主客观因素。作为当下中国文学的重要现象,自恋情结给文学发展造成了明显的障碍和伤害,成为许多作家创作的瓶颈;作品独立性、思想性以及文化深度和崇高感在作家心目中日益坍塌,文学的想象空间愈加逼仄,文学面临着创造力匮乏的危机。自恋的膨胀还使文学丧失了真诚,虚伪和矫饰横行,带来了病态的叙述、语言和浮躁喧哗的文风,并进而造成了文学生态的混乱。可见,只有自觉调整自恋心态,才能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既需要作家自身的调整与提升,又有赖于整个社会、文化、文学和制度生态的多元协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充斥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革命倾向既表现在否定现在的事件安排方式上,也表现在词汇方面对财富和有钱人的诅咒、对"土匪"和"强盗"的肯定上,以及在社会位置的叙事选择方面领导者"职位"的正职、副职派定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现象进行了分析 ,指出这一文学现象与拉美国家的文学寻根运动具有类似性 ,并从后者汲取了创作灵感。作者认为 ,中国的寻根文学远没有拉美文学寻根运动那么浩大 ,而且由于发展太过仓促 ,这种寻根本身及寻求身份认同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16.
“边缘学”特指被中国现代学主流意识排斥在外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和“官方”学。从史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学是多元共生的学,中国现代学的叙述也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旧体诗”等旧体学、“官方”学等都是中国现代学中的一分子。在学的历史进程中,它们都曾以自身的存在和创作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对它们的“关注”,既是我们应有的史学品质,也是中国现代学叙述更客观、更准确、更本质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8,(3):171-180
研究苏童、贾平凹、张贤亮、张弦、莫言、李佩甫等作家笔下的身体话语,应该对他们从个人快感的实现、男女性别意志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场域三个角度,以"暴力"、"奴役"、"占有"等为关键词,研究身体政治中的征服、征用和授受等关系,来描绘中国当代文学中身体话语内部的权力关系图谱,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身体话语进行宏观阐释,这样才能归化于更大的民族体、国家体、阶级体而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从20世纪文学整体观的角度讲,当代文学的开端是延安文艺。而在文艺体制一体化、审美形态同质化和文艺方向大众化等方面,延安文艺与苏区文艺具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因而苏区文艺理应是当代文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特殊性,在反思“文革”后这一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就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认为,为了动态地呈现当代文学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复杂内涵,摆脱当代文学史写作中通行的单一的、片面的线性逻辑,应当建构尊重当代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变化性的“过程美学”,重视当代文学艰难而复杂的生成过程本身;在研究视野方面,为了贯彻互动、共生、多元的指导思想,当代文学研究应当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即:史料发掘与逻辑建构的结合,整体把握与文本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美学与接受美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茂民 《齐鲁学刊》2004,(2):143-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应当根据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文学的叙事结构的断裂上。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20世纪初的1902—1905年,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叙事结构上的断裂是1985年,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始于1902—1905年,中国当代文学始于1985年。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前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现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具有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