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国公报》中曾刊登了大量介绍外国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批判近代中国妇女陋俗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其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
近代来华传教士为了维护传教利益,坚决反对鸦片吸食和鸦片贸易。《万国公报》的反鸦片言论以鸦片对身体的伤害为切入点,以“灵魂得救”、“信仰福音”作为戒除鸦片的根本方法和最终归宿。这些言论在根本上服从于传教士的传教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传教士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3.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杨代春 《船山学刊》2001,301(3):86-87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American Southern Methodist Mission)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Allen)在华创办的一份刊物,1874年9月5日问世于上海。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属关系,《万国公报》可分为早期的《万国公报》和广学会时期的《万国公报》。早期的《万国公报》由林乐知负责经营,美华书馆印刷,时间自1874年9月5日至1883年7月28日,卷数自第301卷至第750卷。1883年7月28日,早期《万国公报》出至第750卷时停刊。关于早期《万国公报》停刊的原因,一种意见认为,“因为《万国公报》的出资者多为宣教士,这些报董对于《万国公报》的…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到清代以后,已完全腐朽。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为主要阵地,围绕考试内容、文体、目的、后果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批判的官辞激烈程度、系统性、深刻性超过了当时中国开明士大夫;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及其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但是,西教士很少有人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文及其整个科举制度,在这点上,则只能由中国开明官员和思想家提出并完成。当科举制度废除后,西教士既非常赞成,又批评新学堂与科举制度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6.
王林 《学术研究》2004,644(4):110-115
《万国公报》是一份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 ,但它在近代中国却以鼓吹变法而出名。本文对《万国公报》的变法主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论 ,既肯定其鼓吹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潮的形成 ,某些变法主张对维新派和清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又指出其宣教的最终目的和为英美利益服务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春秋左传注》对《左传会笺》借鉴的方式是:有所增补、择为一说、提出异说、参稽比勘。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可见《春秋左传注》与《左传会笺》等旧注疏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并为正确评价《左传会笺》的贡献和深入理解《春秋左传注》的学术成就提供别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人作家谭恩美因其第一部小说《喜福会》走红而一夜成名。谭恩美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她在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之一的五行理论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9.
袁世硕 《东岳论丛》2004,25(3):66-70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 ,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 ,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 ,赖博学以成 ,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竹添光鸿的重要著作《左氏会笺》注释《左传》能考阅文献、寻摭采获旧说时论,融会贯通,属辞周详,果于审断,颇得学界称道。惟其卷帙过繁,学界对该书的注疏内容、特点、体例、文献价值等方面或未遑论及或未予深究。因而未尝尽以彰显其学术价值,及整理旧文之功绩。本文立足于其对字、词、句、章的解释说明工作,对该书“笺曰”部分的文字训诂实践经验及义理加以分析探讨,以期冀揭示其文字训诂内容之丰富,训诂方式之多样,训诂义理之丰赡及其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价值之不菲。  相似文献   

11.
日人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是关于<左传>整理和注释的重要著作.它对<左传>整理的贡献首先体现在校勘上,其校勘特点主要从校勘方式和校勘方法两个方面显示出来.<左氏会笺>在校勘方式上可以归纳为存真求善、做校异、订讹误三种;在校勘方法上则可总结为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几种.通过对<左氏会笺>校勘方式、方法的举例分析,并展现<左氏会笺>的校勘情况,说明其校勘不仅使<左传>的古钞本更臻于完善、精粹,而且丰富了校勘学的释例.  相似文献   

12.
《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之梦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古籍《三国史记》、《三国遗事》中记载了大量的梦,如果从出处、梦者、梦的主题、释梦等角度予以解析,可以把梦分成预示、胎梦等六种类型,由此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梦离不开韩民族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颜氏家训》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 ,而《母育学校》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 ,也是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的经典。两书作者的生活背景迥然不同 ,成书时间更是相差千年之久 ,然而 ,这两本书均从家庭教育方面进行了专论。本文着重从成书背景、教育内容、方法、特质及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 ,探讨两本书对家庭教育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4.
《百家公案》本事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家公案》卷一的7回全部出自文言小说,但第三回、第六回、第七回等至今尚无人正确指出来源,事实上,它们见于《稗家粹编》或《万选清谈》。《百家公案》将之改编成书时完全是照抄,没有体现出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诗经·国风>开创了比兴传统,其中"以男女喻君臣"的表现"弃妇情结"的抒写传统,堪称"风景这边独好",深受后世悲士与逐臣之青睐.屈原首沾其溉,他于<国风>传统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将"弃妇情结"之抒写传统更为自觉而广泛地运用于<离骚>等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士情怀,由此奠定了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抒写模式.<风><骚>"弃妇情结"抒写传统前后相续,同中有异.在表现手法、托寓寄情、意志情感、心理刻画、结构安排、形象塑造、情景结合、语言描写等方面,<风><骚>均呈现出由简而繁、由浅而深、由实而虚等明显不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这正是屈原继承并发扬<诗经>比兴传统,使其诗歌艺术思维产生巨大飞跃的可喜之处.由<风><骚>所形成的中国文学"弃妇情结"的表现传统,开启了后世悲士不遇文学主题之新径.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拜伦的《去国行》、《赞大海》、《哀希腊》被认为是苏曼殊的译作,而根据黄侃的自述,三诗乃黄侃所译。从文献上看,两人的创作风格和诗体特点相差悬殊;曼殊的生平和学习汉语的经历决定了其语言的使用风格离三诗的浑厚和高古存在一定距离;黄侃先生胸怀若谷、恃才傲物,不可能无中生有;而在黄侃文稿中发现三诗的译稿进一步证实黄侃乃三诗的真正译者。从文本上看,三诗的翻译风格和苏曼殊的其他译诗迥异。因此,三诗乃黄侃所译。  相似文献   

17.
赵秋棉 《江汉论坛》2007,(10):121-123
马尔克斯目睹了生活在殖民主义者皮鞭下的哥伦比亚人民的痛苦,出于对拉丁美洲民族命运的深层思考和热情关注,挥笔写下了举世瞩目的<百年孤独>;曹雪芹面对衰败的曹府和冷漠的人情,以感伤、回忆、批判的心情,著就了沉重神奇的<红楼梦>;这两部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现实主义巨著,却有着许多惊人相似之处,试从背景、主题、人物的刻画、神话与现实的关系四方面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在创作上有诸多相似,散文化的结构、童年的视角、自叙传式的故事、对故乡的遥望与怀念,给了这两部作品以神似:怀恋的,哀婉的。同时作品中又弥漫着强烈的差异,林海音是生活的主角,坚强而独立;萧红则是一个旁观者,寂寞而孤独。  相似文献   

19.
明人陶禹范的《天涯亭记》在内容、结构、段落格式和句式,以及写作背景上,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多有相似之处。《天涯亭介》对总体环境的描写比较薄弱、写景文字显得做作、非写景文字偏多、思想境界不够高、整体结构层递关系不清,但其对天涯亭周围四季景色和各种环境要素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南疆水乡的自然和生活图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