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王林 《学术研究》2004,644(4):110-115
《万国公报》是一份以宣传基督教为主旨的刊物 ,但它在近代中国却以鼓吹变法而出名。本文对《万国公报》的变法主张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和评论 ,既肯定其鼓吹变法有利于维新思潮的形成 ,某些变法主张对维新派和清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又指出其宣教的最终目的和为英美利益服务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到清代以后,已完全腐朽。自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来华新教传教士以《万国公报》为主要阵地,围绕考试内容、文体、目的、后果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批判的官辞激烈程度、系统性、深刻性超过了当时中国开明士大夫;批判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教育及其新式学校教育制度。但是,西教士很少有人明确提出废除八股文及其整个科举制度,在这点上,则只能由中国开明官员和思想家提出并完成。当科举制度废除后,西教士既非常赞成,又批评新学堂与科举制度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4.
金树仁统治时期,他以国民政府《县组织法》为蓝本,从改局升县与营旗改治、县区组织构建、地方官员整训等方面着力践行,欲图改变新疆基层政权的“无政府状态”,严密基层社会控制。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致使这些未得到有效实施,终变得虎头蛇尾。  相似文献   

5.
近代来华传教士为了维护传教利益,坚决反对鸦片吸食和鸦片贸易。《万国公报》的反鸦片言论以鸦片对身体的伤害为切入点,以“灵魂得救”、“信仰福音”作为戒除鸦片的根本方法和最终归宿。这些言论在根本上服从于传教士的传教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传教士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6.
《万国公报》中曾刊登了大量介绍外国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批判近代中国妇女陋俗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其对近代中国妇女问题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7.
华学诚 《阴山学刊》2003,16(4):5-10
《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有26条齐鲁方言材料,其中21条是方言词汇,2条是方音,3条是方言语法。这些材料为方言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所涉及到的构词现象,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方音的描写和方言语法现象的揭示,对语音学史和语法学史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志勇 《江汉论坛》2005,(6):103-107
《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主要的史料价值是揭示了黎昔非对《独立评论》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全面考察《独立评论》成功的原因从一个崭新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独立评论》之所以办得如此成功,过去只知道胡适等编辑和撰稿人,而不知道还有黎昔非的作用。黎昔非出任该刊经理人,直接关系着《独立评论》的顺利创刊、高质量的出版发行和保质保量、善始善终地存在了5年多时间,表明《独立评论》的成功是胡适等与黎昔非通力合作的产物。此外,本书对于研究《独立评论》的性质、《独立评论》时期胡适政治思想,该时期出现的冀察政务委员会、西安事变等重大政治事件,以及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现代报刊史、文学史、诗经学史研究,胡适的为人,罗尔纲、吴晗、闻一多等著名学者的生平事业等,都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独立评论》周刊试图将民众民族主义运动匡正在理性与自省的范畴内,对激进的爱国运动方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升级,《独立评论》周刊在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日态度逐步由对日交涉转向对日抵抗。本文试分析该刊对抗日民族主义的理解,进而考察三十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心中民族主义的存在状态及其转变。  相似文献   

10.
雷晓彤 《北方论丛》2010,(2):100-103
近代以来,有感于中国人因极度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拒绝基督教,以《万国公报》为代表的传教士报刊开始致力于传播西方文化,首重西学。他们希望通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改变中国人对西方的轻视态度,在中国读者心目中建立起西方民主、富强、文明的正面形象。传教士报刊的努力使得西方文化渐渐为国人所了解,直接影响了上层社会中的开明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其后发生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谷小水 《学术界》2004,(2):248-256
丁文江是民国时期著名地质学家 ,同时也是思想言论界的重镇。 1 92 7年初从上海淞沪商埠督办公署任上黯然而退迄 1 93 1年的四年间 ,他虽进入了自 1 92 0年代初积极问政以来的相对“低潮期” ,却一直未曾远离政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更是将其全盘激活 ,他与胡适等人又重拾办刊议政之坠绪 ,迎来了其一生中问政最为积极、知识分子精神表露最为充分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马友平 《兰州学刊》2006,(12):146-149
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科学家丁文江对当时中国军阀派系及军情进行了详细研究,萌生改革军事教育、创办军事院校、培养新式人才的理想;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丁文江提倡“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持久抗日观,呼吁国共协作,一致抗日。其略显低调的抗日观有着对时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也是其科学理性精神在军事思想上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晁福林 《东岳论丛》2005,26(5):124-131
《诗·齐风·猗嗟》篇为孔子所重视,上博简《诗论》两次提到此篇加以评析和肯定,即是明证。《猗嗟》一诗的史事涉及到春秋前期鲁桓公被杀于齐这桩公案。历代大儒研究此诗时多表现出对于鲁桓公夫人文姜的强烈敌忾情绪。分析这桩公案,对于说明孔子赞美《猗嗟》一诗的原因具有直接作用。上博简《诗论》的相关评析,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孝道观念和家国观念的一些细微之处。  相似文献   

14.
“忠心的看护妇”——记《独立评论》经理人黎昔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独立评论》的实际主持人黎昔非的身份作了详细的考述,鉴于前人对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模糊性,作者引证了大量的回忆录、原始信函,来证明黎昔非是受胡适之托的《独立评论》的经理人。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日本学界对伪满洲国的关注与解读,因民族立场与价值取向的不同,造成了现代诠释与客观存在之间的背离与偏差。文章以伪满政府的喉舌《满洲国政府公报》及《弘宣》为中心,探讨伪满建国思想的泛化宣传问题,再现其强化思想统制的政府行为记忆。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以后.胡适等《独立评论》派自由主义文人群.在凸现的个人主义与 民族主义两难困境中,改变以往片面强调个人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帝国主义侵略、将民族主义统一 服从于个人主义的作法,将关注焦点从个人主义转向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自以为从国家 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理性的对日观:其一、支持国民党政府保守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二、反 对青年学生非理性的爱国激情;其三、寄希望于国际公法.反对排外民族主义;其四、主张妥协自强 韬光养晦.以实现现代化.作为抗日救亡的前提。这种对日观.概言之.是“理性民族主义”;详析之, 可分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两种类型;典型的理想型自由主义者胡适对日观的“理性”,是个人主 义、文化激进主义的“价值理性”,民族主义是其形式。以蒋廷黻为代表的大多数自由主义者对日观 的“理性”。是出于国家富强的外在功利考虑的“工具理性”。自由个人主义的价值关怀已被搁置乃 至放弃。他们公开主张“新专制独裁主义”。这说明自由主义在近现代中国的无根性特征和中国自 由主义者必然分化、边缘化及政治保守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早在<申报月刊>进行中国现代化大讨论之前,<独立评论>知识分子就已经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如统一与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统一与建设之间的关系;政权统一是靠武力还是靠政治抑或是靠经济;建设应无为还是有为;实现现代化的路径是工业化、是复兴农村还是农村工业;留学是盲目还是理智等等.<独立评论>知识分子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贡献了各自的才智,他们的言论虽带有一些理想色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民党当局的决策,他们虽"言人人殊"却又"殊途同归"——企盼中国能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杨代春 《船山学刊》2001,301(3):86-87
《万国公报》是美国监理会(American Southern Methodist Mission)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Allen)在华创办的一份刊物,1874年9月5日问世于上海。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属关系,《万国公报》可分为早期的《万国公报》和广学会时期的《万国公报》。早期的《万国公报》由林乐知负责经营,美华书馆印刷,时间自1874年9月5日至1883年7月28日,卷数自第301卷至第750卷。1883年7月28日,早期《万国公报》出至第750卷时停刊。关于早期《万国公报》停刊的原因,一种意见认为,“因为《万国公报》的出资者多为宣教士,这些报董对于《万国公报》的…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鉴于对国民党当局的失望.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担忧,知识分子不再延续白色恐怖下的缄默.而是采取各种方式对国家的出路发表意见,希冀能影响当局。报刊议政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主要动向。其中,《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是非党派知识分子论说的园地,《再生》《时代公论》则代表了党派知识分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