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汉语"以上"、"以下"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从上古汉语到现在,已经几千年。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表义始终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白话运动以后,逐渐出现混乱。改革开放以来,混乱现象越来越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危害越来越大,又成了非规范化不可的词语。面对今天"以上"和"以下"使用中的混乱及其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我们有必要学习自古以来的传统的规范用法,以促进理解和使用的规范化。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最早出现的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较晚出现的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无论表达范围,还是表达概数或者方位,"以上"和"以下"原本都不是一个词,"上"和"下"都是趋向动词。表达范围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自N推而上之和自N推而下之,也就是从N往上数和从N往下数,一律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就是以N为基数往上升或者往下降,也就是增加或者减少。既然增加或者减少了,而且实际的数字只能有一个,当然就不可能等于原来的基数了。所以,表达概数的N以上和N以下结构不包括所谓本数在内。表达人或者事物所处的方位的N以上和N以下,实际上就是以N为基点往上移或者往下移,既然已经移位,当然也就不可能处于原位了,也就是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了。用以上、以下或者以下、以上把具有系列性的事物或数量分割成相互对应的高低两部分,每一部分只划定范围的起点,不划定范围的止点。这是二分法最常见的分割方式,从上古汉语直到现代汉语,贯彻始终。这种分割,高低两部分的起点都相邻接而不重叠,说明两部分的起点都包括在所分割出来的小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问题重重的“以上”和“以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以上”和“以下”两个语言形式,仅从有文献可查的上古汉语算起,就已经使用将近三千年了。三千年来,随着时代的演进,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这么广,出现频率这么高,如果表义不明确,用法不规范,那危害可就大了。在古代汉语里,这两个语言形式的使用,表义从来是明确的,用法一直是规范的。而到了现在,不仅语言学理论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和错误,实际使用中也越来越混乱,而且已经影响了其他一些表达形式的正确使用。深入地研究“以上”和“以下”的表义和用法,在深入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今天,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极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4.
汉语“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一是同名词性成分N组合成“N以上”和“N以下”结构表达范围、概数或方位,二是单独使用,表示指代.所谓表达范围,即表示一系列的人员、事物或者数量,包括范围的起点N在内,如“处级以上”包括“处级”在内,“三年以下”包括“三年”在内.表达概数或方位,不包括分界点N在内,如“增加8%以上”或“气温在零度以下”不包括“8%”和“零度在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以上”“以下”的使用完全体现了“以上”“以下”传统的规范用法.如表达范围的“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包括“二人”在内,表达方位的“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不包括“总和刑期”和“最高刑期”在内.如果不加第九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完全可以成为规范使用“以上”“以下”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李一平指代词“什么”有一种活用法,即表示否定和贬斥的意义。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本又根据“什么”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将其分为八类,并较详细地讨论它的意义和用法。本又又较详细地讨论了这种用法的历史来源──从一般的反诘句...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11,(7):74-75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用“be+V—ing”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但介词也具有这样的功能。本文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具有表示进行功能的介词。  相似文献   

7.
根据“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仅当防卫行为造成重伤、死亡结果时,方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此规则虽可给正当防卫权松绑,却无充分理据。其一,“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的基础,即“重大损害=重大人身损害”之解释无法成立。其二,“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和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相割裂,其无法从相关论者所认同的“二元论”“主观权利说”和“不法侵害人丧失法益需保护性说”中推导出来。其三,“重伤以下无过当规则”在刑事政策上会导致私人暴力滥用等负面效果。鉴于以上问题,应重新解释“重大损害”要件:就其范围而言,防卫行为所引起的任何个人法益损害都属“重大损害”中的“损害”;就其程度而言,防卫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若为刑法所禁止,便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9.
英语冠词的使用复杂,很难掌握,而零冠词的使用则更令人困惑。零冠词产生的原因和语言实践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引进“范围限定”的观点阐明零冠词与名词搭配所表示的实指意义,解决在名词前用或不用冠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きっぱり"和"はっきり"在同义词词典以及各种各样的日语词典中的描述较为简洁,并没有做具体的意思分析。通过大量例句分析考察后,可以认为きっぱり是切断连续的关系和状态,而はっきり是一个明确的对象;抑或可以说きっぱり是"轮廓的明确化",而はっきり是"内容的明确化"。  相似文献   

11.
“什么”的意义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又写作“甚么”,北方话也说“啥”。在现代汉语中“什么”使用的频率很高,是一个代替事物的疑问代词。不过,表示疑问只是它的基本用法、在实际言语中“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如表示强调、反法等语气,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其他一些灵活用法较为复杂。为了准确把握“什么”的意义和用法,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对各种事物因疑而问是“什么”一词的基本意义和常见用法,它具有指示和称代两种用途。例如:(1)我问你…  相似文献   

12.
疑问用法是疑问代词“谁”的基本用法,非疑问用法是这种基本用法的引申用法。本文根据“谁”的所指代或所指称的对象同话语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谁”的非疑问用法几种形式:任指,虚指,定指。  相似文献   

13.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语用以及句法功能等角度对助动词“能”和“可以”的用法进行全面考察,比较二者异同,指出它们各自宾语与语义关系的区别,逻辑平面和话语平面上的“能”、“可以”在语用、语义、句法角度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助动词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 關於連詞“和”的用法,許多語法學家認為“一般只連接名詞、代詞或者以名詞為中心的詞組。”(初級中學《漢語》課本。這種看法有相當的代表性。)至於連接動詞、形容詞和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片語呢?那看法就很不一致。有的專家的語法書根本沒提到,如王力的《漢語語法綱要》。多數語法書提到了,但同時提出了許多限制條件。而這些條件,各家的說法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加以探討。  相似文献   

15.
程度副词,尤其是“很”,往往被人们用来作为区分形容词和动词的手段.其实它们不只可以和形容词结合,也可以和动词结合,甚至有的也能和名词结合.只是各自结合的范围大小不同,条件不同罢了.但都有范围和限制,没有哪一类词能毫无限制地和它们自由结合.区分词类,应该在这个范围和限制上去研究.今就表比较的程度副词“最”,和一般程度副词“很”两个词,把它们运用的情况,作一个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东方逻辑中的墨家逻辑和印度因明中都有利用反例进行论证的推论形式,印度因明中的“异品遍无”是排除反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墨家逻辑中的“止式推论”是用反例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推论形式。两大逻辑体系都体现共同的思维倾向性,这体现出逻辑的全人类性。  相似文献   

17.
在单词的使用过程中,单词的词性与含义有很大联系。词性不同,含义也会有差异。以“ぃろぃろ”的具体词性为线索,通过“ぃろぃろ”在不同词性时的不同含义和用法进行的具体分析,探讨其正确的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それで」”“そこで”和“だから”是日语中非常常用的几个接续词,在翻译的时候又经常都被译为“因此,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被混淆,导致使用错误,本文就三个词的语感特点以及使用区别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副词“真”和“很”的用法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筛选出误周副词“真”的几个典型病句,同时搜集了一些典范作品中副词“真”和“很”的例句,分析比较了副词“真”和“很”词义的差别、“真”句和“很”句语体色彩、语用功能、句法结构的不同,以及某些副词对二者在使用上的制约,较具体地归纳出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形式名词有很多,常用的形式名词有:の、こと、もの、ところ、わけ、はず等,由于形式名词不表示具体的意思,在使用时一定要跟在具有实质意义的连体修饰语的后面使之具有体言的性质,因此也是困扰日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而形式名词中的「ノ」和「コト」由于使用频率高,掌握这两个形式名词的用法极为关键,本文主要以形式名词「ノ」和「コト」为例,通过举例论证浅谈其用法及规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