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之一 ,从文化层面解读以范进中举为中心的“范进现象” ,深入剖析明清八股科举对士人的毒害 ,具有一定的文学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某是某单位建设与规划管理员,2000年9月参加工作。在2002年的单位改革中,通过竞争上岗,与单位签订了为期两年的聘用合同。2004年10月,赵某在测评中列倒数第三名。2005年1月,赵某得到单位通知,调整其工作岗位到下属企业工作。赵某不同意,双方发生争议,赵某遂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和《两班传》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中韩两园讽刺文学的典范。两部小说都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材料,将讽刺的锋芒直指社会弊端,只是前者指向腐朽的科举制度,后者指向行将崩溃的两班制度;两部小说都精心描写讽刺人物的言行,展示其言论与行动的尖锐矛盾,从而获得讽刺效果,一是悲由喜来,一是喜由丑生;两部小说的作者都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隐匿在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中,关敬梓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而朴趾源有时夹叙夹议;两部小说语言精炼、幽默,但前者较后者更具通俗性、更富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4.
李斌 《金色年华》2010,(1):61-62
再过几天,41的大学生曹湘凡就要进入自己的“毕业年”了。日前,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声称“前景迷茫”。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9,(5):42-42
●热衷功名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用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遣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表现在 :对胡屠户语言、神态、行动的描写 ,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其市侩形象 ;对范进的心计及发疯的描写 ,对范母的死的描写等 ,有力地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 ,能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7.
梁岩 《中华魂》2012,(3):28-29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达到140余万人。7年间,报考人数攀升了16倍。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几名考生.发现不少人都是几经沙场。其中有的考了三四次,有的考了七八次。虽然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但他们还是“屡败屡战”,非要“坚持到胜利”。  相似文献   
8.
正概率是统计重要的思想,人们虽然听说过概率,但在生活中却没有培养真正的概率意识,即使有也是模糊不清。其实生活中许多有趣的故事与概率相关,加深对概率的深一层理解,可指引我们探索生活中随机事件的哲理。偶然中的必然大千世界,所遇到的现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确定现象,另一类是随机遇而发生的不确定现象,这类不确定现象叫做随机现象。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沸腾,是确定会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世界奇石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椎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丧失尽了,才终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之下,得中举人。这个蹉跎考场。经过数十次应试,经过数十次名落孙山之后,已经压根儿不抱任何希望的他,在获知这个高中的消息以后,高兴过度,疯了。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应邀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短期讲学,陈平原于是自告奋勇,替妻子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并批阅试卷。其中一道论述《儒林外史》叙事特征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举的例子是"范进中举"。这让陈平原很伤心。因这意味着那些高考成绩万里挑一的学生,进北大后没有通读这部讽刺文学经典,只记得中学课本上从《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范进中举》。学生们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没时间读,只好读文学史。这独尊文学史的局面,让陈平原开始反思"'文学'如何'教育'"。而这一反思,最初是为了总结文学史写作经验--1987年前后追随著名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关注"近代以来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贡献",特别是1993年撰写"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此后,断断续续,苦心经营十七年,终于,陈平原推出新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近日,陈平原教授在北大出版社与中关村图书大厦合办的"博雅讲坛"上,做题为"文学史的魅力、陷阱及生机"的演讲。其后,陈平原教授就执掌北大中文系三年来的得失、高校行政化及知识分子的社会参与等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彦武的专访。本刊特发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