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托尔斯泰和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文坛上的两颗巨星。 关于这两位大作家的关系,苏联文学史界曾有过一种观点:似乎托尔斯泰对契诃夫的影响主要是消极影响,不过契诃夫很快就从托尔斯泰主义的迷惑中解脱出来,并同它做斗争。苏联学者阿·杰尔曼和弗·叶尔米洛夫都持这种观点。苏联四、五十年代的中学文学史课本反映了这一观点。在布罗茨基主编的《俄国文学史》的《契诃夫笔下的托尔斯泰主义和<小事论>》一节中写道: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 摩罕达斯·卡兰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领袖,在印度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上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甘地的一生以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著称于世,但是,甘地并不是一开始就不与英国政府合作的,而是从一个“合作主义者”转变成“不合作主义者”。本文就此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向来把托尔斯泰当作艺术典范,但也充分保留了对托氏的批判权;他敬畏托尔斯泰,却也悄悄地与之“较量”了一下: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意地模仿和改造了托尔斯泰的中篇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为西方源远流长的启示艺术和救赎文学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海明威继承而又改变了托氏启示和救赎的主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他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宗教主题世俗化,用艺术信仰取代了托氏的上帝信仰,并完全排除了托尔斯泰式的“救世思想”。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哈里,较之于原型伊凡写得更为具体、更有悟性,也更加使人感兴趣;哈里临死前出现的幻觉,也比伊凡的临终皈依更有意境或者说更具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已有公论。在现实主义艺术上,他是欧洲几百年、俄国几十年之集大成者。他在小说《复活》中表现的艺术手法;独特有力的讽刺艺术;超群的心理描写技巧;强烈的多层次的对比手法,是他继承前人同时又在艺术实践中勇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1908年至1911年,列宁发表了7篇专门论述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对托尔斯泰思想的整个演变过程,对他与俄国民主主义文学及社会思想传统的关系,以及他在各种文学派别、政治派别的斗争中的作用与意义等等作了科学分析,其论述的核心问题当然是托尔斯泰与俄国革命的关  相似文献   

8.
雷成德教授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新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译著者已在1980年到1983年先后翻译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和《<复活>的创作过程》,这样,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3部名著的创作过程已经雷成德教授之手而置于中国广大读者面前了。这确是文学界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举,它填  相似文献   

9.
不囿于传统章法,独出机杼,创造出开放性的小说结构,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发展的一大贡献.《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小说结构艺术的创新.《战争与和平》故事无始无终,情节纵横交错,呈现出多线并进的特征,作者得以从容不迫地以史诗般的规模展示俄罗斯民族的全貌.《安娜·卡列尼娜》则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一条表现安娜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悲剧,一条描写列文进行精神探索和社会探索的故事.安娜的线索盘绕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贵族上流社会,由表入里地揭示出贵族上流社会的本来面目;列文的线索延伸于俄国农村,反映着农  相似文献   

10.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11.
普列汉诺夫做为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考虑问题,发表意见的。即使在一九O三年以后,他逐渐地在政治和策略上滑到了孟什维主义的泥潭,而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批评方面基本上还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立场。这也表现在关于托尔斯泰的一系列评论上,其中包括写于纪念托尔斯泰八十寿辰(1908)期间的《托尔斯泰和大自然》,以及写于托尔斯泰逝世以后(1910——1911)的“政治家的短评·从这里到这里》、《胡涂观念(托尔斯泰的学说》、《卡尔·马克思和列甫·托尔斯泰》和《再论托尔斯泰》等。这一组论文分析了托尔斯泰的宗教世界观,批判了反动派和自由派鼓吹托尔斯泰主义的叵测用心,捍卫了托尔斯泰的艺术真理,充分显示了普列汉诺夫的马克思主义的战斗锋芒。今天研读这一组论文,对于我们全面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对于我们坚持文艺批评的科学性都是颇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这是俄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列宁说:“在这个时期,俄国的整个经济生活(特别是农村经济生活)和整个政治生活中充满着农奴制度的痕迹和它的直接残余。同时,这个时期正好是资本主义从下面蓬勃生长和从上面培植的时期。”俄国历史的这种急剧变化,不能不引起托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外国文学形象画廊中,要论刻画得最生动美丽、最能撼动人心、使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当属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她们一个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于187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一个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虽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的作家之手,但在她们身上却不乏其共性,皆以其独立的人格力量及对爱情的矢志追求,激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作一浅要分析,揭示出她们永具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驿站长》是普希金以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的《别尔金小说集》里面的一个短篇,与该集其它小说一起,创作于1830年,发表于次年。当时正处于沙皇俄国反动统治变本加厉的年代。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之后,起义者当中五人被  相似文献   

15.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世界文学的泰斗,生前与东方,特别与中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他对中国的古典哲学,特别对老子的《道德经》有专门的研究,对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曾寄予关切与同情。但是在十月革命前,即使在俄国知道托尔斯泰的,也只是极少数人,至于在中国,了解他的人则更少了。根据不完全的材科,在托尔斯泰生前,1900年上海广学会《俄国政俗通考》曾介绍过托尔斯泰。1906年《民报》上登过托尔斯泰的照片,并且称池为“俄罗斯的新圣人”。  相似文献   

16.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复活》创作于1889年至1899年,是托尔斯泰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的又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是作者经历了世界观的彻底转变之后,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先后增删六次才写成的一部巨著。毫无疑问,这是托尔斯泰晚年最成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表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基本倾向。认真研究这一巨著,对于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作品的意义,对于了解俄国的历史是有重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茅盾前期的文学思想与列夫·托尔斯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对茅盾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列夫·托尔斯泰了。一九二八年,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中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他的影响,十分深远,如同高尔基所说:“整个宇宙,整个大地都在望着他:从中国,从印度,从美国,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活的、一直在颤动的线向他伸过来”。对于托尔斯泰及其创作,无论是在他生前或死后,也无论是在十月革命前或十月革命后,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评价。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的反动年代。反动营垒在用极其野蛮的监禁、苦役与绞架政策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也发起了对革  相似文献   

20.
七点起诉书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当代世界中的影响》一书中的一章。在这一章中,作者集中的论述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皇沙制度和官方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对我们研究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及著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版面所限,发文时我们在文字上作了些删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