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以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通过对内在价值范畴的创造性发展,罗氏建立起了一种有别于传统价值观的新型价值观.并通过运用生态--整体论和系统论方法具体论证了自然价值的内在性、创生性和客观性.把自然的价值论地位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种对自然价值的论证逻辑体现价值事实化的致思路径.同时表现出明显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倾向.罗尔斯顿自然内在价值理论对自然价值的肯定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其客观价值论立场又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遭遇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主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提出的挑战,深层生态学定义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著名生态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金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然内在价值幼稚愚蠢。但是,从西方环境整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罗尔斯顿、深层生态学提倡者阿恩·奈斯和盖娅理论贡献人林恩·马古利斯对内在价值论的言说中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乃是对自然存在事态的反思的合理结论,深层生态学扩大了人类主体性的边界,作为一个隐喻嵌于深层生态学言说中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回顾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史,"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深受大地伦理思想的创立者利奥波德的影响,以"自然价值论"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的事实与价值截然两分的观念,从实践出发,提出让伦理学走向"荒野",使之应用于政治、经济与个人道德层面,探讨了环境伦理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基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之一的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上的实践转向,将为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相似文献   

4.
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其现实根源,更在于其理论根源,即传统伦理学.传统伦理学是建立在传统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其伦理基础是人类共同的人性价值.因此,传统伦理学是仅适用于人类内部的伦理学.在传统伦理学那里物不再是具有存在论根基的自在之物,自然也不再是具有自在的存在论本性的自在自然,而是成为为主体产生又为主体所用的人化自然.因此传统伦理学堵塞了人类通向自然的伦理之路.面对这种情况,西方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其建立的伦理依据是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内在价值"是不依赖人的评价而改变的,是内在的存在于事物的本质当中的.自然界的权利是指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一旦存在,便有按照生态学规律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是任何人都无权干预的.这对于把自然界纳入伦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方面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得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环境问题的解决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所以,要尝试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学,就必须给它以新的解读。文章通过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的剖析,重新解读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了环境的价值、人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和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初步确立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建立的可能性,在于满足两个内在逻辑条件一是其理论构架应以主体际为基本向度,二是将"主体自然客体"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在交往实践观中形成的"主客主"结构,能够满足环境伦理学的两个看似矛盾的条件,使环境伦理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1967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怀特在《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一文中曾指出,现代西方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是基督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自那时以来,挖掘现代生态危机的文化、哲学和价值根源,就一直是西方环境伦理学学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像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利奥波德那样,大多数环境伦理学家都认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许多基本观念都与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本观念相冲突,因而,环境伦理学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伦理学,它对整个西方哲学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制度分析的首创者在不同学科的方法论特点是不同的,亚里士多德、凡勃伦和康芒斯都是从方法论整体主义出发的,韦伯则从方法论个体主义出发。近代以来,方法论个体主义在西方制度分析中占了主导地位,原因主要是方法论个体主义符合西方社会的科学研究传统和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内在要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方法论个体主义与价值观个人主义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西方学界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又确实容易走向价值观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与西方制度主义是可以兼容的,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与西方制度主义不同的地方是,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方法坚持了价值观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9.
建立普适的环境伦理需要各种文化的参与,激进的环境主义试图寻求东方的帮助并不意味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东方转向".当下我们需要认真分析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实质和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东方传统生态智慧融入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而不是去做主观上有利于我们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10.
自然内在价值是环境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对它的证明,成为环境伦理学超出传统伦理学的全新视野及理论意义之所在。通过对自然内在价值的分析,不难看出,自然内在价值是一种语义的借用,它并不含有人类内在价值之意。  相似文献   

11.
对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来说,真正需要研究论证的,不是"人是一切价值的认定者、是一切价值取向的最高根据",而是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内部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中的人与非人的关系.抽象地谈论"人是价值之源",既无必要,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具体人性和实践伦理学的发现者和创始人,他是第一位真正将伦理的普遍视野和人道观念与人具体、实际的需要相结合的伟大思想家,这种结合正是施韦泽非常强调的。在全球化时代,需要发现一种新的途径来扩展应用伦理学的方法,以强调新的世界范围的功能毗邻、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从伦理上来说,全球化引发的剧烈变化呼唤一场发生在我们伦理思想领域以及伦理实践和人道主义实践中的革命。  相似文献   

13.
西方著名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针对地球现在所面临的严峻危机,提出“生态纪”思想,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给环境伦理带来了深层的生态纪伦理的理解。对于“生态纪”伦理的领悟,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生态纪”;其次,理解在宇宙过程的广泛背景之下人的可生存性之伦理;最后阐明生态纪伦理是一种宏观伦理。  相似文献   

14.
人类中心主义批判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人类中心主义做全面、系统的理解是这一“批判”的逻辑前提。本文从哲学四大“板块”的维度,把人类中心主义理解成理性主义的本体论、“三个一切”的价值论、“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和“怎么都行”的方法论。这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祛魅与消解,对于环境伦理学的建构与完善,都具有“元”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产业社会的职业道德一定体现于其产业文化形态中,它不可能是直接沿用"旧社会"传统"私性道德"的表现式,而必然地要顽强凸现出"文化自己"的"业态内涵",即职业道德规范的"他律性"、职业道德实现的"法制性"和职业道德目的的"文化性".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这一职业活动中的本然规律,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符合产业社会发展的职业道德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自然主义谬误问题是被普遍地认为对环境伦理的合理性构成障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该问题对于环境伦理学而言,是完全可以克服的.根据是:第一,人们对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存在着一个误读,摩尔所说的"善"不是一个"最后的术语";第二,即使存在一个"自然主义谬误"问题,只要我们改变论证的思维方式,环境伦理学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消解该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多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在消费结构、消费总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滞后的消费伦理观以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引导农村居民树立新型消费伦理观,切实增强政府服务农村居民消费的意识,才能从制度上根本破除制约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瓶颈,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N.哈特曼价值接受理论的根本前提是人先天携带着"模糊的"价值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之间的张力,同时显明整个价值柏拉图主义的二难困境。其价值决定与因果决定、目的性关系的结构理论为弥合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与应当之间的鸿沟提供了一条深刻而又独具理论魅力的范式。然而,人不能违背因果决定,却能违背价值决定,具有违背价值秩序的自由,无疑又是对其已建立的道德之价值基础的否定,暴露出其价值伦理学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