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的态度 ,经历了几次微妙的变化。在事变之初 ,蒋介石的态度很强硬 ,明确表示“我绝对不会改变我的观点”。在 12月 14日端纳飞抵西安 ,向蒋转交宋美龄的亲笔信后 ,蒋介石的态度有所缓和 ,并表示“允许西安方面和他商谈抗日问题”。然而 ,当蒋介石被释放离开西安后 ,先是在洛阳发表了歪曲事实真相的《对张、杨的训词》 ,后又在南京组织军事法庭审判张学良等。蒋介石这些背信弃义的言行 ,说明他在西安事变后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本性没有丝毫的改变 ,正是蒋介石这一反动本性葬送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相似文献   

2.
1940年1月,南京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高宗武,偕同另一个也当了汉奸的蒋介石亲信陶希圣弃暗投明,脱离南京汪伪傀儡政权,一起回到陪都重庆。当时,高、陶两人还将弄到的“日汪密约”公布于世,给了日伪重重一击。在这一事件中,宋美龄用计策反高宗武回归重庆的内幕,如今已该“大白于天下”了。  相似文献   

3.
张鸣 《社区》2009,(32):44-45
宋美龄走了,享年106岁。在二战期间的世界风云人物中,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间,整整比别人迟了二三十年。俗话说,盖棺定论,然而对于宋美龄来说,在她没有告别这个世界之前,历史对于她的“论”其实早就已经定了。正如她自称“蒋宋美龄”一样,她的功过事实上是跟她的夫君蒋介石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宋氏三姊妹中年龄最小的宋美龄,有与生俱来的智慧,高超的手腕,在中国近百年历史风云际会中,最有影响,最有魅力。 1927年12月,宋美龄与戎马倥偬的蒋介石缔结姻缘之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风靡一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她从1933年起至1948年,除抗日战争8年外,每年夏天,甚至春节,常在江西庐山“美庐”度过。她对庐山情有独钟,她在庐山演译的历史有政治上的失意,也有人生的温馨,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5.
客居纽约十一载,心系台北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按宋美龄自己的说法,是自己一生最伤痛之事。此后,宋美龄就在台北、纽约两地漂泊。蒋介石刚一去世,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就匆匆从美国赶回台湾,打算  相似文献   

6.
宋耀如简评     
由于宋耀如的六个子女(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中,有五个与蒋介石建立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政府有关,遂使宋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代买办家族,同蒋介石、孔祥熙、陈氏兄弟构成了腐朽黑暗的王朝班底,成为统治中国的四大家族;在这四大家族中,又由于宋美龄同蒋介石的关系,宋家又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7.
王庆顺 《可乐》2008,(9):70-70
1931年仲春,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南京黄埔军校本部视察,该校学生韩诚烈竞在众目睽睽之下,情不自禁地拉住正在检阅方队的宋美龄白皙温软的纤纤玉手。蒋氏夫妇恼羞成怒。回府邸后,为了弄清韩诚烈"犯上"的缘由,蒋介石命侍卫长王世和率兵将其拘来。"夫人安好。"韩诚烈来到宋美龄的豪宅,脚未站  相似文献   

8.
李冰 《今日南国》2006,(6):53-54
宋美龄在和蒋介石结识之前, 她的人生历程究竟有没有过初恋?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宋美龄与刘纪文的初恋》,披露了这位民国第一夫人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9.
告别蒋夫人     
中国一度的权势人物、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于10月23日去世,享年105岁。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国共产党,张、杨二将军和宋子文等国民党人的。“不谋而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和平解决。在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本文欲对宋氏兄妹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历史作用谈谈看法。众所周知,宋子文、宋美龄兄妹为了和平解决事变,营救蒋介石,曾力排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讨伐派”的重重阻难,亲赴西安,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当然,首先由于他们是蒋介石的妻子、姻亲,不得不为蒋介石的安全脱险着想。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也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担忧。  相似文献   

11.
192 3年 9— 1 1月 ,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莫斯科 ,与苏联、共产国际就“西北军事计划”以及国民党与苏俄之间的合作问题进行协商。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苏联、共产国际改变了以前的态度 ,不再支持“西北军事计划” ,而且共产国际做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也使蒋介石感到很不满意。 1 92 3年访苏之行对蒋介石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对苏联、共产国际的基本看法与态度即萌生于此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问题上“联蒋抗美”的策略方针,是毛泽东对台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策略方针是针对美蒋在金、马防卫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提出的,其实质是挫败美国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将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作为对付美国的一项绞索政策是这一方针的基本策略,以有限的地面炮火保持两岸的沟通是实施这一方针的有效方式.这一方针对中共日后的对台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中共形成了在台问题上的完整的外岛政策,牢牢掌握了与美蒋斗争的主动权,并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两岸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涉外事件中的一例。蒋介石在大力推行"革命外交"之机,对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持支持赞同态度。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可借列强势力收回中东铁路,又可迎合列强反苏的需要;既可控制和削弱张学良,又可增加其与冯对抗取胜的实力。  相似文献   

14.
1938—1942年,胡适奉命出任驻美大使进行战时外交。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对胡适的牵制和排挤,前任王正廷的遗留问题,构成了胡适使美业绩的多重制约因素。尽管如此,胡适无疑仍是一位称职合格的战时外交官,也是"学人外交官"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力行哲学是蒋介石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思想。蒋介石认为,“行”能创造一切,“诚”是推动社会进化和一切革命之“行”的原动力。因此,蒋介石希冀加强党员、干部、军队、普通群众的伦理道德建设来激发个人“为公”的天性,从而促使国民都能自觉自愿地参加革命力行建国,实现民族复兴。然而,走向了唯心主义的力行哲学不仅内在地削弱了国民革命的主体力量,滑向了精英主义,而且在政策层面上重道德、轻法治,动摇了国民政府制度化的行政基础。所谓的“精英”并没有起到蒋介石所预期的道德模范作用,反在法制真空的环境下为所欲为。由此,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蒋介石的政治文化根本不具备强大的统摄力,从而不得不诉诸军事独裁统治勉强维持政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蒋介石1952年在台北阳明山庄的讲话——《土地国有的要义》,对他的土地思想进行一次初步的探讨。全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蒋介石的《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阐述了蒋介石的土地思想;第二部分分析比较蒋介石与孙中山的土地国有思想;第三部分就蒋介石在《土地国有的要义》一文中对中国共产党土改思想的评价作出分析,指出其评价中国共产党土改的不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1935年,蒋介石、汪精卫争取德国对中日冲突的调停,不是企图投靠德、日的反共卖国阴谋,也未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蒋介石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德国的调停拖住日本,制止日本进一步扩大华北事变,以免中日发生全面战争,双方“同归于尽”。此外,也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赢得准备时间。此时,蒋介石正准备联苏抗日,不可能与日本建立反苏阵线。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发生某些重大变化,从妥协退让转向决心抵抗,蒋介石决定终止德国的调停。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并不是蒋介石下令不抵抗,而是张学良下的命令,从而导致沈阳失守,东北沦陷.由于张学良对日本的看法与蒋介石观点基本一致,两人对"九一八"事变的处理,也就十分的相似.所以,张学良和蒋介石对东北沦陷都应负责.  相似文献   

19.
反腐败是每一个政权都要面临的严峻课题。国民党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反腐败尝试 ,但总体上是失败的。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蒋介石则实行个人独裁 ;国民党员素质低劣 ,道德水平低下 ;反腐败机构形同虚设。国民党反腐败的失败也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罗斯福总统出于战争和战后全球战略的考虑 ,提出“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 ,以促使中国全力进行战争和战后协助维护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和地位。为此 ,罗斯福总统逐步形成支持战后香港主权归还中国的政策 ,并为实现这一政策在战争的各阶段在多层次与中国和英国进行多次外交努力。对此 ,中国的蒋介石政府曾寄予巨大希望。由于英国坚持维护自己的殖民主义利益 ,加上罗斯福总统战争结束前夕的逝世 ,尤其是由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美国政府自己改变了这一政策 ,致使战争结束时英国重新占据香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