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宏观调控机制是以宏观调控为其内核的。所谓宏观调控,乃是以国家(社会)为主体,站在经济运动整体的高度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机制就是国家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所涉及的各种要素的联系、组织形式与功能。宏观调控机制的联系、功能  相似文献   

2.
日本经济法经历统制经济法、统制经济法向维护自由竞争秩序的现代经济法的转轨、以宏观调控法为主的现代经济法三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独特的经济法模式.这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后进性、集权型的政治体制、国家统治意识和统治法文化,以及日本对德国和美国经济法的继受有密切的关系.日本独具特色的经济法,具有重视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适当干预和参与国民经济及独特反垄断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宏观调控法"的称谓及其理论概括是中国经济法的独创;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均无类似的概念。将经济法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有利于确认和规范政府的行为,保障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宏观调控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应当注意相应的标准和方法。宏观调控法应包括宏观调控职权及程序法定、维护国家宏观经济利益、宏观调控主体分工及协调三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面对金融危机及政府救市措施,宏观调控法关于目标、原则、价值、主体、责任等诸多研究成果却缺乏适用性。因此,迫切需要变革研究范式,构建程序主导模式的宏观调控法,并具体拓补宏观调控动议程序制度与退出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也为宏观调控法的发展提供契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对我国宏观调控基本法、规划法、产业调节法、财政税收法、金融法给予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全新模式要求法律制度对宏观调控权如何配置进行回应,新的宏观调控权配置结构中应该给予地方以足够的空间,应对地方的赋权、限权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进行界定,明确宏观调控权主体和区域协调主体。  相似文献   

7.
1、价值是事物(或客体)对人或以人为组成要素的社会群体(或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效应或效果。它并非是事物自身,而是事物由其内在属性所规定并实际产生了的作用。因此,价值概念反映的是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关系。就经济领域的价值而言,它反映的是经济领域中各类经济主体同这个领域中的一切经济现象、事件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中,经济主体成为价值主体而经济客体构成了价值客体。经济主体作为价值主体,意味着经济领域的价值是为经济主体的利益服务的,是就经济主体需要的满足而言的;经济客体作为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宏观调控法中的国家进行法律定性就是在宏观调控法的视野中解读国家所特有的法律属性。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国家是宏观调控中唯一的调控主体,同时也是权利义务的统一体。在此前提之下,我们会发现,国家在宏观调控法中所扮演的法律角色远不同于传统公法中的国家,它是新的公法主体,具有传统公法主体所不具有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历史所证明的一个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同样需要遵循这一规律,本文试从法理学角度,对宏观调控法的界定、法在宏观调控过程中的作用及宏观调控法的目标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控讨。一、宏观调控法的界定任何法都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法律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不等于宏观调控,体现商品经济要求的法律在西欧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宏观调控法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对经济的作用可…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宏观调控法治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全球经济正面临第二次探底的巨大危险.继各国政府广泛采用宏观调控手段"救市"的第一次高潮之后,是否还会出现第二次"救市"高潮,人们正拭目以待.宏观调控法并不是要去准确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不是去界定一个国家经济波动的样式和幅度,更不可能去事先规定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手段或者如何组合这些手段.作为宏观调控法治化表达样式的宏观调控法,其重点内容应该是调控主体配置、宏观调控实施程序以及对宏观调控行为的司法审查等.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与作为价值观的民主并不是一回事。为了克服君主专制集权的弊端 ,具有现代精神的民主价值观在明清之际得到了展现。民本、权力制约、政治参与三个民主价值观的原则在当时有较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注入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之中,确立一种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强调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价值,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优化价值调控主体,使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析社会价值观念的内涵出发,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路径,进一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互动范式,最后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策。研究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问题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价值具有物趋于人或价值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创造性体现的主观性,也具有来源于客体或外部世界或实践的客观性。价值评价的主观形态有愿望、兴趣、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价值评价的客观形态须满足对客体状况与主体需要的科学正确认识。随着拜金、拜权、拜名主义等西方流行的资产阶级价值观传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的选择出现了金钱至上、个人第一、崇洋迷外的选择困惑。正确的选择应是:集体主义为最高原则;对个人价值适当定位;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变革传统的价值观念,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需在形上层面反思塑造生态价值观的前提问题。生存论根基的前提思考表明,生态问题是一个复合性、关系性的人的问题,而生态意指人类生命诞生后“生命体的存在态势”;价值观视阚的前提清理表明,价值是人追求自身本质生成与丰富的目的物,应超越物性价值观,以一种真实的人性价值观作为塑造生态价值观的观念前提;自觉意识语境的前提探究表明,立足于“人的观点”的思维方式,生态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8.
战后,社会党将自由、公正、团结确立为自己所遵循的基本价值。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党结合时代变化和所面临的困境,赋予这些基本价值以新的内涵和更广阔的运用范围,同时又将和平、可持续发展、人权、民主等内容补充进基本价值之中。社会党的基本价值是同其身份特征和革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既要看到社会党重视和强调基本价值的历史作用,也要看到其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价值论是哲学的分支 ,文学价值论是哲学价值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实践和具体化 ,有其特定的切入角度、关注焦点和思维方式上的优势。文学价值论研究必须遵循一般价值本体论的前提 ,使之有哲学特性和品格。本文针对文学领域存在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不清、随意用“价值”术语代替价值论研究、借用价值概念而没有哲学思维和哲学深度等现象 ,对文学价值论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进行了界定和辨析 ,进而对文学的价值原则与真理原则、文学价值的时效性与客观性、文学价值体系重建的内涵等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建构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必须依托其生成的现实基础.在历史中分阶段地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价值观的本体论承诺,也是建构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思想基础;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导致的多元价值观共存,对其进行价值理念的整合与重塑是建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以平等和公正为代表的价值理念反映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也必然成为建构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现实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