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车淑娅 《殷都学刊》2002,(3):99-101
本文描述了动词“告”与其所告内容、所告对象组合形式的演变过程 ,旨在探寻“告”之类动词双宾结构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
在综述前人对形式动词范围的研究基础上,论证形式动词的范围,并且将形式动词划分了两个次类。接着,从形式动词自身变化情况、前加状语情况、后带宾语情况三方面论述了形式动词的句法特征,并认为形式动词可以进行语义分析,具有和宾语的语义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 ,“加以”是一个形式动词。“加以”的受事者及其相关问题 ,“加以”的使用和组合情况 ,“加以”与另一个形式动词“进行”的比较 ,给形式动词“加以”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4.
动词テイル形式是日语アスペクト诸形式之一,而テイル形式的基本意义主要是由动词性质决定的。那么要究明テイル形式的用法,首先必须弄清动词本身的性质。本稿在调查了大量用例的基础上,以アスペクト为出发点对日语动词进行了考察和探讨,以便日语学习者对日语动词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李谨香 《云梦学刊》2002,23(4):119-120
俄语中简单动词谓语的繁化形式是非母语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点之一。因此,俄语研究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动词+动词、动词+名词、动词+副词、语气词+动词等几种类型的简单动词谓语的繁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望"之本义是"远望、眺望",为及物动词,可带宾语.元代以前,处所词语前面的"望"基本上是动词,与处所词语构成动宾结构.元代以后处所词语前的"望"部分逐渐虚化,"望+处所词"逐渐由动宾结构变为"介宾结构",成为后面动词的状语.这种变化产生的条件是一、处所词语的出现;二、连谓结构"望+处所词+动词"的出现;三、语义重心指向后面的动词."望"与"往"的介词功能在元代以后重叠,到了现代汉语中"往"取代了"望","望"的介词用法仅仅以语音形式保留在"往"的用法当中.  相似文献   

7.
英语情态动词的时态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好平  莫友元 《云梦学刊》2001,22(5):114-115
针对英语情态动词有无时态形式,这一语言学界存在着较大争议的问题,从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方面入手,借助语言学历时及共时的观点,提出并论证了情态动词在形与意都具有时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王夫之在三本诗选中评诗用“声情”达二十余次这一基本诗学文献事实出发 ,力图对“声情”范畴作文化语言哲学的阐释。作为与“辞情”相对的“形式情绪” ,“声情”既体现了诗歌声韵在形式功能上的表现性或情感性 (音可显情 ) ,也体现了诗歌语言在情感表现方式上的形式性 (情以音生 ) ,从而最终昭示了诗歌的表现性与形式性的高度统一。置于汉语古典诗学形式范畴系统中 ,“声情”是堪与“意象”相提并论的重要诗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俄语界对动词语法范畴研究的一些传统观点和最新成果,简要论述和归纳俄语动词语法范畴的意义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列举了动词语法形式的转义用法。  相似文献   

10.
韩宁 《中文信息》2013,(10):135-135
动词-ing形式是英语动词的种非限定形式,国内外此语法学家在英语非限定动词-ing形式的分类和用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将引用叶斯帕森等语法学家的观点,把动词-ing形式分为现在分词和动名词,从句法角度分析它们在句中的用法区别及其逻辑主语的表现形式,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翻译、阅读和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何冬云 《学术探索》2012,(5):163-165
语言中的时间状语与动词之间的关系既是一个语法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合乎语法正确的句子,不一定是合乎交际意义的句子。为此,通过分析"有界时段"(DTP:Defined Time Period)和"无界时段"(NTP:Non-defined Time Period),从认知角度讨论二者,即时间状语与动词之间的合理搭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学国 《河北学刊》2004,24(1):67-71
"存在论区分"和"二谛"分别是海德格尔和大乘佛教哲学的基础性概念.本文作为一种对话式的比较,通过揭示存在论区分的佛学意义以及二谛论的存在论区分意蕴,力图使两种思想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一方面,海氏对存在者与存在自身的区分,就是"有"与"无"的区分,其基本精神与佛教二谛论的"空"、"有"之辨一致,也旨在克服对"有"的执著而达到对"无"的证会.另一方面,二谛论也是一种存在论区分."空"也是存在的本质和真理,也包括对形而上学的解构,"空"作为"无住",还与海氏的"无化"(自由)一致.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对"无"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13.
细读路遥小说《人生》,从主人公高加林的悲剧中,深思其"无为"的行为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农村时代政治话语下的隐在的政治性;另一方面源于作家的"选择",路遥纠结于政治和道德话语的挣扎,呈现出道德性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刘海萍 《兰州学刊》2009,(8):174-176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书面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分析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的一个显著差异,即“整体性”与“个体性”差异。分析两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差异对了解两种文化、学习两种语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袁芳 《齐鲁学刊》2006,(5):116-117
为揭示人性恶这一主题,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精心营造了一个观察人类本性的理想环境。在这里,人性的善恶借助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艺术冲突得以充分展现。这里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不是按照小说中拉尔夫和杰克这两个角色进行的二分法,而是两种精神在同属某个角色基础上的冲突和较量。  相似文献   

16.
张传有 《河北学刊》2007,27(5):34-38
"是"与"应当"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自伦理学产生以来,它就一直影响着伦理学的发展。这一问题关系到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联系与区别。英国哲学家休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这一问题,其后康德等人对该问题作出了直接回应。20世纪元伦理学家摩尔、艾耶尔等人重提该问题,并引发黑尔、麦金太尔、弗兰克纳、哈贝马斯等现代道德哲学家参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解读,以揭示这一理论问题与我们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引进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实践生活的思想对该问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作为义理之学的朱子学,陈淳对朱子学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理解和疏释,以及其理论思维体系的诠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陈淳不仅详尽地记录了他与朱熹答问、其他学友与朱熹答问等600余条,忠实呈现了朱熹的思想,而且在探索、研究朱熹哲学理论思维体系中,撰写了《北溪字义》,为人们理解朱熹哲学理论思维起到教科书的作用,也为传播朱子学提供了易简的、入门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从儒道两家思想透视,"和"的传统内涵主要有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宇宙自然之和谐、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的身心之和谐,构成了中国哲学的"普遍和谐"的观念,这种"普遍和谐",即是"太和"."太和"是"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问题是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困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自治权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根源在于自治与发展的关系没有理清.我们应从剖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条件下"自治"和"发展"的特定含义入手,分析自治与发展的内在关系,努力探究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元晓和义天这两位韩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国师,一倡“和诤”,一主“圆融”,这两者其实一脉相承,他们继承了中国传统中儒释道融合的思想,但不失佛教的立场。这两者稍有不同的是,元晓着力在和会诸宗内部的纷争,义天重在宏观上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