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胡适的《尝试集》(以下简称《尝》)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1920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几经删添,1922年10月刊行增订四版,后遂以此版面世。《草莽集》(以下简称《草》)是朱湘的代表诗集,1927年8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后未曾再版。胡适和朱湘同与安徽结缘,又是清华校友,先后留学美国,在第二次中西文化交融冲突的大潮中,他们相继在新诗舞台脱颖而出,各呈风采。《尝》、《草》的剖析和对比研究将  相似文献   

2.
论胡适的方法论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胡适的方法论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李振纲作为渊博而敏锐的学者,胡适在现代文化学术史上占据着这样显赫的地位;他“第一个提出用白话取代文言,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开展。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推动了现代新诗的诞生。第一个编写中国...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尝试集》自一九二○年三月问世以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是至今评价不一,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恣意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传统的情况下,这部新诗集更被当作历史垃圾丢在一旁。显然这是因人而废文。其实“五四”时期的胡适,其基本倾向并不坏,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进取的,他的一些诗文亦不乏新鲜见解和时代气息,鲁迅对之就有过“警辟之至,大快人心”的赞语。而且,当《尝试集》与郭沫若等人的其他几部新诗集被某些评论家妄评为“不佳”、“不是诗”的时候,鲁迅还曾作《“说不出”》一文予以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尝试集》 ,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更是一部具有现代品格表征与内涵的诗歌样本 ,对我国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直接的导航意义。本文从哲学观念的现代性、文体的现代性、诗歌理论的现代性三个方面 ,对它的现代品性进行了整体性把握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于一九一七年就已经大张旗鼓地进行新诗创作了,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后起的郭沫若才称得上新诗的奠基者;胡适于一九二0年三月就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却众口一词地认为,郭沫若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女神》——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形式,都达到了一个无与  相似文献   

6.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 台湾新诗发轫于二十年代初期。《乱都之恋》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犹为祖国大陆五四文学中的《尝试集》一样。这是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急先锋、诗人张我军先生(1902—1955)的新诗集。 这部诗集是张我军用血泪凝聚的滴滴浓情。他在本书的序文里总结挣脱封建枷锁的体验感慨地说:“恋爱既不是游戏,又不是娱乐,真正的恋爱,是要以泪和血为代价的呀!”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新诗的第一人是谁?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竭力排斥胡适,对《尝试集》多有挑剔,这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量,新时期现代新诗研究的评论反正,就是从承认胡适《尝试集》的时间意义(个人的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开始的;同样,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何在,也常常落实为对白话文学的“第一”的认定上。无论是出于政治正确还是思想启蒙的立场,鲁迅的《狂人日记》都长期占据小说首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1.
1918年6月,胡适发表《易卜生主义》,可视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同月,胡适与罗家伦合译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发表,为易卜生剧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五四”中国剧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方戏剧;1919年3月,胡适发表《终身大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文学剧本,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直接模仿,它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和创作的序幕,也树起了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胡适发表于一九一七年一月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时期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正式宣言。但是直到如今公开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或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有的仍认为此文所提倡的不是文学革命,仅仅是形式主义的改良,明显地暴露了胡适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面貌”。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就其实质来说,究竟是革命的还是改良主义的,尚须认真研讨。笔者不揣浅陋,想谈点看法,就教于大家。“所谓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判定五四时期文学主张是否具有革命性质,我认为重要的依据,是看它能否体现出“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精神。《文学改良刍议》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精神。只要我们考察一下文学改良“八  相似文献   

13.
《颂歌》是德国著名诗人斯特凡&#183;格奥尔格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关于这部诗集是不是欧洲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颂歌”,西方评论界素有争议。本文通过对《颂歌》18首诗歌的结构分析,认为《颂歌》继承了欧洲传统的用于礼拜仪式的宗教颂神歌的结构,《颂歌》的仪式化与格奥尔格的艺术宗教密切相关。仪式指明了艺术神圣化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4.
《尝试集》的真正价值不在文学本身,它只不过是胡适实验主义文学观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产物。尽管如此,胡适所提倡的“写实主义”和《尝试集》所呈现的“浅近”的特点还是深刻地影响了初期白话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对胡适的诗作特别是情诗的评价,历来论者大都持否定态度。对此,本文提出了异议,认为胡适的情诗是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的;并通过对胡适婚恋和新诗《尝试集》的述评来加以肯定。同时,作者又对《景不徙篇》、《小诗》和《蝴蝶》三首小诗的内容、性质和归属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廓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新诗的第一个集子,是胡适早年在新文学运动中首次尝试性开拓新诗体的产物。本文围绕作者的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语言、选材、音节、艺术处理等方面的刻意探索,进行了分析评论,对胡适在开辟文学新领地上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岛崎藤村诗歌创作的经历并不长,从发表第一部诗文集《嫩叶集》的一八九七年到最后一部诗文集《落梅集》出版的一九0一年,不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其短诗共有九十四首.这不足百篇的诗却是日本近代诗坛上的划时代的作品,它奠定了日本近代诗歌基础,促进了日本浪漫主义诗歌的繁荣.明治之后的诗坛,异常落后,拟古典的诗歌和仿西方的浅薄作品充斥了诗歌界,真正体现时代精神的近代诗还在“遥远的彼岸”(《藤村诗集修订版·序》).岛崎藤村的诗作打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一七年二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八首白话诗,这是《新青年》杂志最早刊出的文学新形式——白话体诗歌。后来,他把这一时期创作的白话诗结集出版,题名为《尝试集》,取“自古成功在尝试”之意,并表明这是实践他的实验主义。胡适为什么能够在“五四”前夜开一代风气,首举“白话文”大旗而作新诗呢?其具体缘由是因“一连串发生的几件小小的事件”而萌动的。在《四十自述》时里,他说过一件事:作为美国“庚款留学生”的他,每月总要收到一张自华盛顿清华学生监督处寄来的支  相似文献   

19.
诗友叶淮同志于1995、1997年相继出版了《伏枥集》与《三昧集》之后,现在又推出其新作《霞绯集》,这是在其前两部诗集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有所开拓、有所创新的一部新诗集。其中有相当部分的作品均已先后发表于国内诗词刊物之上,如《当代寺词》、《江海待词》、《中华诗  相似文献   

20.
胡适《西游记考证》谓《西游记》的长处“就是它的滑稽意味”,其中“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对此,他似是赞赏,又似鄙夷,而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而“不用深求”。近人据此而批判胡适诬蔑、贬低、乃至否定了《西游记》;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批评。我写这篇文字,对胡适的学术思想暂不作评论,而只是说明:滑稽诙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