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
论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21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生活方式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想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其基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其基本模式是“文明、健康、节约、合作、民族”的社会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交往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和谐交往是交往实践的理想状态.实现和谐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调整好各种利益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建设和谐文化,为实现和谐交往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但指责社会种种不和谐现象并未抓到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方式的改变或重构才是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根本原因!身心失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存在论问题.它从存在论意义上改变或重构了人.并由此导致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种种危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在公共政策、制度等方面着手外.人的存在方式、人自身内在和谐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范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微观基础。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完美人格的标准,笔者认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结构应包含和谐心理人格、和谐道德人格与和谐法律人格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党最重要的执政理念。一个社会只有遵循公平正义才能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使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稳定有序和谐的发展。公平正义,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更是社会和谐最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的各个组织和单位的和谐。是构成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础。各级党政机关代表党委、政府行使权力,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负有重大责任。认清各级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的神圣使命.切实加强和谐机关建设.为构建“和谐南京”当好表率,是学习贯彻中央《决定》和省委、市委《意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宗教社会功能的二重性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和谐与失序,稳定与混乱。而以“全球伦理”与“全球责任”为目标的宗教对话,则对增进宗教理解,解决宗教问题,达到社会和谐与文化共融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我国,处理好宗教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宗教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本质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并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把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从“三位一体”发展到“四位一体”并强调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是和谐社会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便是稳定和有序。但是,当前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本文从多角度、多侧面探讨了如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和谐社会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伦理学的价值目标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六大特征完全一致,因而研究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学对策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课题。“公正”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因为“没有公正便没有道德”、“公正即和谐”,这是中外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当代伦理学认为,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前提,因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落实社会公正原则,追求效率与平等的最佳结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的旗帜,加强“三公教育”即公正教育、公仆教育和公民教育,抓紧制度公正和民主法治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的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的转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而社会保障对于消除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确定社会保障建设的“度,”并合理界定、协调处理社会保障制度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各方主体利益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适合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社会工作的发展纳入和谐社会视野,既可以从和谐社会提出的时代背景中找到依据,又缘于二者本质内涵、价值和功能的一致性。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需要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传承机制和服务体系,而和谐社会建设无疑也给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号角中推进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和实务发展是亟待研究和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来自科学系统的影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之间既相互差异又互相依存、功能互补,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必要从“科学和谐”的角度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以科学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知识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6.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却又使社会公正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的社会阶层结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社会整合缺乏有效机制。要立足公平正义,以塑造信息对称环境、打破体制性壁垒、提高公共财政能力、培育中产阶层、加大转移支付、建立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依赖路径,构建良性运行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政治转型、经济转型、社会结构转型与文化转型的角度切入,理论联系实际,论证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时,由于社会转型剧烈以及经济转型相对发展较快,导致政治转型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结构不尽合理,核心价值观缺失以及主体文化未能确立.这些问题使我国的社会生活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要求必须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型宗教,系承传华夏古代的礼乐文明,吸收百家之长而成,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道教作为一种历久不衰的精神文化,不仅对广大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基石之一。面对多变的国际形势,为了给中国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对外呼吁共建"和谐世界";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当今的世界倡导道教博大宽容的平等精神,不仅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从道教和谐社会观的理论基础、道教和谐社会观的实践基础、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贡献三个方面看,道教可以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根本指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从矛盾的视角观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唯物史观,坚持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在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实践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其意义在于辨明大是大非,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坚持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