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在回答颜渊问仁的时候,提出“克已复礼为仁”,在回答樊迟问仁的时候,提出“爱人”。孔子谈仁,重视克已工夫,复礼乙是克己的重要条件,爱人是克己的政治要求,复礼与爱人的政治性是强烈的。在孔子的仁的思想里面,贯串着修己治人之道,这是他的仁的见解的本质。孔子在回答子路问君子的时候,提出“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敬”,就“克已复礼为仁”说;“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就“仁者爱人”说。“修己以安人”,与“君子学道则爱人”的道理相通;“修已以安百姓”,与“小人学道则易使”的道理相通。孔子在谈修己,谈敬,谈安人,谈安百姓,都是在谈仁的修养。克己、修已是不能从抽象的角度来谈的,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孔子谈仁,提出复礼作为克已的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主体人格思想贯穿了以“仁”为本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社会。今天研究先秦儒学中的主体人格思想,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圣外王"的流行提法并不符合《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的君子是内外合一、知行合一、有智仁勇三达德的;仁人则是要有巨大社会造福与利民的功利的成就;圣人则要博施济众、安天下的普世的功利成就的。新儒家"内圣外王"中的"圣"与功利剥离开来,和孔子在《论语》中的"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从功利到实践到言语的评价人的价值标准的顺序,和新儒家"内圣外王"的从德行到实践到功利的价值标准的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相似文献   

4.
朱熹称"明明德"、"亲民"、"止于正善"为大学之纲领。本文将以经典为依托,训诂章句、阐发义理,探求"三纲领"中的"修己安人"之道。《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其古本是指戴圣所传《小戴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原文。据西汉刘向《别录》载,现存《礼记》以关于"礼"的"通论"篇目最多,《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既是研究"礼制"的文章,又代表儒家之理想,是先秦儒家伦理、政  相似文献   

5.
由于孔子主张“爱人”《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于是,学术界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爱人”,肯定尊重人的价值,因而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孔子那里已经有了,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甚至有人认为孔子的人道主义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这些观点抹杀了孔子儒家思想的历史属性,混淆了孔子儒家关于人的思想与人道主义的区别。“人道主义”一词从拉丁文humanist…  相似文献   

6.
水: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道德象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他们推崇圣贤道德 ,追求君子理想、博施济众、安邦定国、修己安人、惠而不费 ,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的基准。圣贤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也是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作为道德完美的典范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次是圣人。圣人是道德的理想者 ,不仅具有崇高的德行 ,而且把自己的德行践行到社会生活中去。对一般人而言 ,圣人的标准是很难达到的。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可以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即仁爱精神、重义精神、厚德精神、自强精神以及献身精神。本文重点以水性喻征…  相似文献   

7.
"欲"在心物之间--先秦儒家人性论及其修已思想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清 《江淮论坛》2004,(1):97-102
先秦儒家人性论肇始于孔子.孔子谈人性,采隐性而不是显性、间接而不是直接的方式;本文通过对<论语>文本中"欲"的概念的厘清,指出正是同时涵摄物质之"欲"和心之所"欲",然其本身又浑然不分的"欲"这一概念,构成了孔子人性论的基本内涵,从而规定了儒家人性论的基本方向.孔子人性论的实质,即以此浑然不分的"欲"为性.此后,孟子以心之所"欲"为性,主张性善;荀子以物质之"欲"为性,主张性恶.由此形成了先秦儒家人性论丰富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孔孟荀还提出了各自的自我道德修养的进路,即修己思想,从而对中国文化生发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云 《东岳论丛》2019,40(4):161-167
朱子的《大学》学,实际上是以《大学章句》为核心文本的。《大学章句》是朱子在《礼记·大学》篇的基础上,参考二程的《大学》改本进行较大改动后所得到的本子。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区分经文、传文,变更传文顺序,补充传文。朱子对《大学》文本的改动至少有着三方面的理由,一是文本依据;二是对于前儒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三是构建以"格物致知"为修养工夫的"修己治人"理学思想体系。此外,朱子区分《大学》的经文与传文,不仅密切了"三纲领"与"八条目"的关系,还突出强调了儒家"修己治人"的为学之路,将"格物致知"与"格物穷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将整个"理学"建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突出体现在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追求上。先秦儒家认为,人们应该像生生不息、永恒运转的上天一样,具有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努力发挥人的主体性,完善自我,入世有为。先秦儒家哲学中的积极心理思想具体渗透在内圣外王的自强人格、穷达持节的独立人格、修己安人的经世人格等理想人格的构建过程中。表现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革故鼎新、积极变通,乐天知命、乐观向上等的积极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万国崔 《天府新论》2011,(2):120-124
在孔、孟、荀之典籍中,有诸多关于水的论述。三圣以其独到的视角,以水之诸多物性折射、拟喻先秦儒家之"道",以水喻德,以约见博。以水之混混盈厚、源远流长喻道论之本源意识,皆以"仁爱、孝义"为修身之本;以水之奔腾东往、百折不回喻儒家达观、进取之力行哲学;以水之润泽万物、去污就洁之性喻儒家礼乐教化之社会道德。循着"修己以安人"的逻辑进路而成的孔、孟、荀之"道"正是作为内在德性文化的中华道统思想之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及对中华民族和人类的影响刘鄂培中国古代文明以孔子为象征.孔子首创了儒家学派,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并予以发扬光大,使儒家学说进一步完整化、系统化.可以这样说,若无孔子则无鹰学,同时,若无益于则无...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继承了孔子作《春秋》的基本精神,《春秋》笔法的伦理教化精神规定了司马迁对当代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时代主流思潮的经学、儒学必然在其笔下得到如实反映;他本人的学术储备及家学的影响则使他能够对儒家经学及其他学术流派的剖析有准确把握,从而作用于其整体思想面貌的呈现,在人物时事的评论中透显着儒家思想学说的深刻烙印。这是由其贯彻《春秋》人文精神的立场决定的,也是他尊崇孔子、推重儒学之学术思想理念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召公的事迹和思想主要记载并反映在《诗经》、《尚书》等儒家文献中。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召公形象倾注了孔子及儒家的精神内涵,所反映的召公思想对孔子及后世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其强化的着力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高校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和必要性“以人为本”一词,最早见于《营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在我国儒家的‘人本’教育传统中,一条以‘人为贵’为核心的思想便十分突出。历代思想家、教育家几乎没有一位不强调这一点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原是与“以物为本”的管理理论相对立而提出来的,它是现代管理的前沿思想。高校管理引入“以人为本”理念,其根本是要强化人的本性特征,突出人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各种合理需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使…  相似文献   

15.
任春强 《船山学刊》2012,(1):127-131
孔子的君子之道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人都整全地具有天道赋予的完满德性;二是人人还须通过不断地修身来成就自身的完满德性。而君子之道有三大关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家,修己以安国、安天下。在孔子看来,修身中已经奠定了安"家——国——天下"的根本原则,因此安"家——国——天下"并非修身以外事,修身即在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6.
孟子通过对人性善、性命关系理论的系统发挥 ,将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创造性地引入人性 ,并确立了“性”、“命”合一的原则 ,从而为《中庸》以高度概括的方式阐释儒家人生哲学的理论逻辑奠定了基础。此为孟子对儒家人生哲学理论建构的独特贡献 ,也是我们理解所谓“孔孟之道”中“孟”的意义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黎臻 《理论界》2013,(7):147-149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大武》乐的制定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依托。武王伐纣功成而作《大武》乐,但是有关武王伐纣事件的讨论使得《大武》乐的主题未得明朗。孔子崇尚文王之德,因此称《武》"尽美而未尽善",《礼记·乐记》在《宾牟贾》篇中借孔子之口表达了周武王的盛大功德以及与儒家礼乐思想相契合的道德规范的教化。对《大武》乐的解释也存在着在经典的语境中道德判断与审美价值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中国当代公职人员道德建设而言,中国文化传统中既有宝贵的思想资源,也有至今起着负面影响作用的历史糟粕。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明确地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为  相似文献   

19.
老子作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他的伟大是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创建了一种以"仁者爱人"、"智者知人"为中心的"道德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范式,而孔子对于"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建构。老子的伟大就在于"原创性"地建构了一种"性与天道"的形而上学,它同中华精神结合在一起,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普遍架构。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刚柔相济、能屈能伸、生生不息、永不穷竭的精神动力。老子所主张的"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也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增强了柔韧耐久性和博大宽容性。  相似文献   

20.
儒家德治管理思想已成为现代管理系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儒家思想的三位创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始终把重视人、尊重人作为其德治管理的思想核心 ,并以此为基础 ,把培养君子人格作为育才方向以实现富民安民的管理目标。通过对儒家德治思想人本主义特征的论述 ,作者希望能对创立中的中国式的现代管理学吸收和借鉴民族文化精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