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物·齐论·齐语言——论庄子"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思想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这具体表现在他的"齐物论"思想中.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但大多庄学研究者对"齐物论"的内涵却理解不够.前人对"齐物论"的理解主要从"物"、"论"着眼,而忽视了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齐物论"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齐物、齐论及齐语言.整个庄子哲学思想以"物"、"论"和"言"为目标进行解构,以打破儒墨言论、解构儒墨是非,为世人心灵找到一个通向逍遥的出口.  相似文献   

2.
如果将南朝宋、齐、梁、陈的赋与诗作比较,可以看出,赋的作者是不太多的。当时的诗歌发展巳达到进一步高度繁荣,那是一个以对大自然的描写为中心的时代,而在赋中却没有见到象诗中的山水诗那样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魏晋六朝,是我国五言诗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晋代曾盛行“玄言诗”,降及齐、梁,余风尚在。这时期,也正是“文学”摆脱汉代宫廷和经学的附庸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的时代。同时,在齐、梁,对五言诗的评论与创作上,也出现了混乱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齐、梁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者;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集大成者。它批判地吸取了魏晋以来象《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等有关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篇和专门论述,也批判地吸收了从《易经》,《易经》以来的一些哲学著作和思想家对文学理论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著。但以往研究小说理论的人却往往对它未曾论及小说而深觉遗憾。虽则《文心雕龙》这部巨著对当时业已十分盛行的小说这种文体只字未提,但从《辨骚》、《诸子》、《隐  相似文献   

5.
入主业委会的多为中老年人南宁市民梁先生所在的小区,前不久召开全体业主会议,计划选举业委会。考虑到此事涉及自己的利益,梁先生依时参加。到场一看,却让他傻了眼:小区200多户业主,到场的不到100人,而且大多  相似文献   

6.
刘勰与桓谭     
《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齐、梁以前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者,也是齐、梁以前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集大成者。它批判地吸取了魏晋以来像《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等等有关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专篇和专门论述,也批判地吸收了从易经、易传以来一些哲学著作和思想家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些看法、观点,正因为它能够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有关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遗产,才使这部书成为划时代的专著。在  相似文献   

7.
永明以后出现的讲究声律,涉及边塞闺怨、情爱女色等内容的七言歌行充分浸润了齐梁诗学精神,是典型的齐梁旧体,这一体裁在初唐、晚唐等齐梁诗风炽煽的时代都曾复现.清初,冯班接替钱谦益成为虞山诗派的新盟主,在虞山一邑掀起一股复齐梁之古的潮流.冯班对齐梁诗风在诗歌史上的消长历程有较透彻的认识,其创作除了包含风格华艳的近体诗,也括入了齐梁体歌行这一典型的齐梁旧体.在具体的诗学径路上,以冯班为首的虞山诗人采用一种以后溯先的方法,即从温、李等晚唐齐梁体诗人入手,兼学李贺,进而上溯齐梁,创造出一系列刻意求奇、声调婉媚、有词无情的歌行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晚唐齐梁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艺在汉代已有了丰富的形式和技巧,但一般认为到了魏晋文艺才真正走向自觉.这和汉代文艺在观念上受到伦理政治的控制有关,士人在其时大多服膺于群体理想,尚无意于艺术的自觉问题.汉末以后,随着时局动荡,大一统的伦理政治趋于崩溃,群体意识衰微,个体精神得以凸显.对于士人,艺术也就从治国安邦的工具变为精神安顿的途径.当个体追求由精神逍遥转为世俗享乐时,文艺也就由魏晋的高蹈转为齐梁的靡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有关古籍和史实的分析研究,对于前人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看作“北朝乐府民歌”这一论断提出了异议。认为《梁鼓角横吹曲》虽然产生于北方,但它主要是南朝梁乐府官署所演奏的乐曲,而与北方魏、齐、周三代乐府官署所奏乐曲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杜晓勤<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一书,依据最新研制成功的"中国古代诗歌声律分析系统"统计数据立论,有些观点受了错误数据的误导.最为突出的是论述上官仪时却抛开统计数据,多用推论臆断建立新说,论证上官仪对唐代新体诗声律学的贡献,认为后来的重要声律理论都祖述<笔札华梁>.通过对<文镜秘府论>等文献认真仔细的研究,发现上官仪对唐代阐述新体诗声律理论的重要人物元兢并无明显的影响,两人的理论主张并不统一,几乎没有证据能证明新说成立.  相似文献   

11.
虞世南以"五绝"名重初唐,其诗风由齐梁以来的婉缛一变为清劲、豪放,为初唐诗歌迈出齐梁绮靡之风的阴霾,走向明朗、豪放之路做出了典范。实为大唐之音的始发。  相似文献   

12.
东晋士族的衰落及其对文化史的影响陈明陈寅恪先生认为,“南朝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为东晋,二为宋、齐、梁,三为陈。东晋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宋、齐、梁由北来中层阶级的楚子与南北士族共同维持,陈则为北来下等阶级(经土断后亦列为南人)与南方土著掌...  相似文献   

13.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4.
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强都曾一度有完成统一的可能.但齐民的精神风貌却表现为"齐号为怯",换言之,齐国的军事实力相对软弱,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几方面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首先是齐文化中自桓公时代开始的"节制"传统导致齐缺乏明确的吞并天下的目标;其二是齐的先行发展导致齐人养尊处优,齐之君臣竞相奢侈,削弱了齐的国力;其三是齐国重文士,却产生了负面效应,常使君主无所适从;其四是齐国内部斗争激烈,不但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有斗争,而且宗法伦理中的"孝"道亦与国家利益背道而驰.上述原因正是齐最终为秦所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以其模山范水的大量山水诗作完成了由东晋玄言诗向山水诗的转变。鲍照的创作为边塞诗和七言乐府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南朝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勃兴的历史时期。而魏晋与北朝的民歌、小说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就齐文化所独具的内涵而言,它跟隐逸文化有冲突的地方,但隐逸文化在齐文化史上却并没有因此而消亡.齐文化中的隐逸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齐人豁达和不拘泥的民风,使之能够对古代中国士人均面临的仕与隐的问题做出自如选择;二是在齐地尤其发达并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术神仙之说,对齐地隐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明显.这既是在看似与隐逸文化相冲突的齐文化中却又能够产生出隐逸文化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齐文化对中华隐逸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南朝咏物诗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 ,南朝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由齐到梁 ,咏物诗开始独立成体 ,进而初具规模。这一诗体的日渐繁盛是南朝诗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南朝文人集团的兴盛及其群体文学活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孬货"在<蚂蜂庄的姑爷>中,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比较重要的次要角色,他的分量自然比不上齐凤兰、冯二宝,甚至比不上冯大宝、桃花、齐修竹.但是,他在整个情节叙述、舞台表演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检视咏物诗的嬗变历程,其在南朝的繁盛尤为引人关注。因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相似,论者多视齐梁诗歌为一研究整体,咏物诗亦然。通过分析宋齐咏物诗的创作嬗变、意象流变、艺术风格三个方面的表现,认为较之齐梁,宋齐处于咏物诗嬗变的"转关"阶段,放在一起讨论显然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山齐鲁书社出版社。《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是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该著作从横向比较的角度,为先秦各地城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齐文化是先秦地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齐文化以及其他地域文化并非起于当代,但对先秦地域文化研究得较为深入却以现在为最,这股研究先秦地域文化的热潮兴起于改革开放以来,其主要表现为以先秦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