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前期周作人以宣扬、实践人道主义的社会理想著称于"五四"中国新思想界,但在 1921年之后,他的思想命题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论述在 20世纪 20年代初周作人思想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的思想过程,即从坚定的人道主义理想到"自己的园地"思想立场的初步确定的观念历程."自己的园地"这一新的思想原则成为 20年代中后期周作人思想历程的重要逻辑起点与思考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作人晚年堕落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个人本位主义思想。它是周作人作出人生选择与文化选择的关键与核心 ,由此而演绎出的“世界民”思想、现世思想、叛徒与隐士的双重人格、隐忍调和的人生态度以及“唯文化至上”的日本文化观等思想文化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为他的堕落失节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事业,是周作人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为自己择定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依据自己多方吸取的知识、思想、文化资源,不断调适启蒙思想与自己的文学趣味之间的关系,以使其启蒙思想更为有效地传播和实现,从而达到改革现状的目的.本文探询新文化运动之前,周作人从事这一工作的历程,借用"原鲁迅"的说法,可以说是试图回到"原周作人"的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5.
从《语丝》和《骆驼草》看周作人编辑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研究是近年来的文化热点之一."五·四"时期周作人参与了大量书刊编辑活动,其中<语丝>和<骆驼草>又是其编辑活动的重要阶段.通过分析周作人在创办这两份期刊时编辑思想的深刻变化,籍此解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对于其编辑理念的巨大影响,由此,进而了解周作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政治操守严重失节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的日本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文化研究和国民性研究两部分,文化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的,而国民性研究也主要是从文化研究入手的,其精彩部分也正在于文化研究方面.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20年代,周作人主要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提倡,关于日本国民性虽也有所涉及,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展开.他真正投入精力进行日本文化思考和国民性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尤其是30年代中期的一组"日本管窥"谈日本文化书"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思考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把文学分为载道、言志派,并以二派的起伏描述中国文学史的变迁.钱钟书、朱光潜等批评者认为,周作人的言志、载道,区分在于文学内容之思想与情感;实则,周作人依据即兴与赋得的为己与为人之不同.针对周氏新文学运动是明末公安、竟陵派复兴之观念,阿英、陈子展、许杰等批评者或者把新文学看作载道文学以截断其与明末言志派文学之联系,或者从社会经济方面说明新文学发生之因.周作人与批评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小品文是言志,抑或载道.周作人舍弃"人的文学"中的人类主义和人道主义,独尊个人主义,把革命文学看作载道/遵命文学,从而从"叛徒"走向"隐士";而鲁迅、阿英等左翼文人提倡小品文的战斗性,意识到干预时代和社会之可能性,从而徘徊于"十字街头".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的道义之事功化思想以生命关怀、个体关怀取代传统气节思想的民以奉君观念,把保护个体生命的自然进行,防止因政治、战争等社会原因造成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从而博得国家人民的福利的事功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道义和气节的标准,带有个人主义伦理观的色彩。作为一种人格评价标准,周作人的道义之事功化思想则体现了对于知识分子存在境域的关注和对于独立不依的人格形态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制造、发明的"文化救国论"其"中心思想",即是"大东亚主义的思想",也就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同义语。周作人"文化救国论"的几个理论支柱:诬蔑气节,大反气节;炮制政治、文化二元论,人为地把政治、文化对立起来;所谓"不为国民政府守节"、"文化救国论"是一个彻头彻尾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对历史的曲解和嘲弄。  相似文献   

10.
论厨川白村对周作人文学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周作人的文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灵肉一致”的理想人性、个人与人类的统一及“苦闷的象征”等文学总体观念上,周作人受到厨川白村的启发,但也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是他思想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之一。他的女性思想从最初的关心同情妇女,进而发展到"女性的发现"和女性性解放。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既是时代和个人经历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与日本和西方外来文化影响有关。他关于女性性解放,个人觉醒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至今仍不失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在思想上既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又是对传统的中庸之道颇为信奉的人。由于他思想深处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与此相关的卑怯的灵魂,使得他所理解的“中庸”是一种迷失了价值尺度的中庸之道,他所坚持的“恕”的观念成为不分是非善恶的人生态度,进而使他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化先觉者堕落为一个汉奸文人。周作人给后人留下的遗憾说到底是他的文化选择的遗憾,其关键不在于他对儒家的中庸之道信奉,而在于他思想中的个人本位主义及其卑怯的灵魂,在于他对中庸思想的价值尺度的放弃  相似文献   

13.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周作人的知识结构中,文化人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学日本期间,周作人接触到希腊神话,又因希腊神话对文化人类学产生兴趣。作为启蒙知识分子,周作人对文化人类学的接受不仅有着学术上的诉求,而且有着更深的思想因由。就前者而言,文化人类学为周作人解读童话故事、探究文学起源提供了理论资源;就后者而言,文化人类学既是周作人解剖中国社会痼疾的工具,也是解决儿童问题的主要依凭。对于周作人与文化人类学关系的梳理,可以反映出文化人类学知识在中国传播之初,如何与"五四"前后的学术、思想相勾连。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思想尽管来源庞杂,但日本传统文化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趣味"的养成与日本"江户情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颓废"思想有西方唯美思潮的影响,也有佛道的影子.而对日本平安时代"物哀"与"谐趣"的文学传统体悟与吸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同为东方的中日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某些共同的倾向.从东西比较文学的立场看,周作人和永井荷风代表西方唯美主义文学在中日的最初景观.  相似文献   

16.
散文的周作人与周作人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作人深怀散文情结。"散文的周作人",意指周作人本身就是他所指认的言志的散文。他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性情情趣等无不诠释着他所命名的散文小品。"周作人的散文",可表述为散文是周作人的一种语言物化,是周作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是周作人精神私人化的一种表达。主体与文本这样地相生,在现代散文史上,周作人似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接受陶渊明立意与传统相反对,立足个人生命体验和现代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把现代陶渊明形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传统的陶渊明观,其主流无不强调陶渊明不事二姓的忠义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而周作人首先要剥掉的就是这一层套子。周作人接受陶渊明时揭掉的第二层套子是"道学家方巾气"——一种假面的客套甚至虚伪,还原陶渊明本真自然的人的面貌。套子除掉之后,周作人所欣赏的陶渊明的现代性也就凸显出来了,这就是出于自然的人情之常和清明的理性智慧,主要表现在父子情、男女情和生死情三个方面。周作人如此接受陶渊明的原因主要在于性情喜好的相似、非主流的叛逆性格的影响和新伦理道德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福泽谕吉"肉食说"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倾慕西洋肉食的美味,也不在于对日本传统菜食习惯的简单否定,他的主旨是希望日本尽早达到西洋的文明水平.福泽对肉食的鼓吹,首先从批驳佛教的慈悲思想和日本传统的污秽观念开始,试图从根本上来清除日本人的心灵障碍.从这一层面而言,福泽的"肉食说"也具有对于民众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喜爱风土志,重视民俗学研究,反对"道学气",这使其文化视野向着竹枝词敞开;反过来,从他关于竹枝词的论述也可以考察其文化心态,因此,借"周作人与竹枝词"这"一斑"可略窥"周作人民间文化情怀"之"全豹".在有关文章中,周作人主要从两个方面讨论竹枝词并显示其对竹枝词的审美取向:一是重视竹枝词的"土风",甚至出现了"重注轻诗"的取向;二是重视竹枝词诙谐幽默的艺术风格,在纵向的层面上将竹枝词置于中国谐诗的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在横向的层面上则通过与日本川柳的比较来阐明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来信《中华魂》编辑部:最近从某些报刊上读到一些议论,令人十分困惑。例如,《文汇读书周报》9月14日和21日连续刊载了舒芜的长文《我怎么写起关于周作人的文章》。该文洋洋自得地列举了自己将近二十年来发表的有关周作人研究的文章,然后大发议论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