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早期著作中,改造国民性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在毛泽东早期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挑战和民族危机。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社会中心问题,近代救亡之士走出了一条艰苦的探索之路。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在湘乡东山学校读书时期的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开始积极求索社会问题的解决。在这一时期,对毛泽东思想影响至深的当首推梁启超。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从国民素质方面寻找国家救亡之本,发表了一系列改造国民性的文章。梁启超“带感情”的言辞深深打动了毛泽东,…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新民学说与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华 《船山学刊》2001,(1):85-88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依次经历了器物、制度、人的现代化的艰辛探索。而梁启超正是这种人的现代化探索的始作俑者,他的新民思想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致力振救国家危亡的青年。有人甚至说:“过去半世纪的知识分子,都受了他的影响。”(1)早年毛泽东也是其中之一。本文拟就梁启超的新民学说同早年毛泽东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关系作些粗浅的说明和探讨。一 中华民族在经历鸦片战争惨败的巨大疼痛之后,开始逐步结束自我陶醉的盲目状态,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落后和黑暗面。而认真地反省并形成认识自己的自觉历史运动。这种历史运动,最…  相似文献   

5.
重新认识殷周天命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梁启超、郭沫若等名流建造的殷周政治思想发展框架,即天命向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进化论和疑古论探讨中国古代史的产物,其依据是不可靠的。关于培植民本的言论,是殷周以来代代相传的老话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
师爽 《理论界》2009,(4):174-176
20世纪初期风行于上海的旗袍不仅仅是一件衣着,它还是中国女权文化的一个表征。它通过在女性个人经验层面上对于身体的控制、自身的认同以及身份的确认,使新时期的“女性形象”得以建构;它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商品经济、文化层面、政治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认同与肯定,赋予旗袍以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意义。从个人经验层面和社会层面对于女性形象的建构可以看到男性目光和男性倡导的作用,可以说新的女性形象是在男性倡导下建构起来的。这使中国女权文化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趋于高涨。改达国民性理论思索的逻辑进程作为中国近代编年史的开启标志,1840年无疑是一个扣人心弦的岁月。之后,丧权辱国之事接瓜而至。时代的变迁和国运的转折,迫使中国人从各自不同的认识层面上进行反思。从此,关于中国民族特性的认识,包括对中国人现实命运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家族从1895年梁启超登上历史舞台,到20世纪40年代其子女梁思成、梁思永等开始在建筑学、考古学、图书馆学等专业领域确定各自的地位,历经半个多世纪,涵盖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和后五四一代。本文拟从这样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族特有的连续性特征出发,通过对梁启超家族两代学人所处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的分析,来细化我们对中国前三代知识分子代际转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依据中国国情对自身发展道路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在政治建设层面,依照自身需求选择了适合自身的政治制度;在经济建设层面,高度重视赢得经济独立;在外交层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军事层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夯实了中国独立自主之基;在文化建设层面,注重凸显文化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在建政初期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有益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而后期则极少类此建构性努力,而且,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获得的解释,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国民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泽谕吉与梁启超作为日中两国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两个启蒙思想家,其思想表面上具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泽切断了国家现代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得以实质性地全方位地吸收西方文化;而梁启超接受民主思想却未信仰自由主义,他一方面关心的是建立团结强大的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陷入国家现代化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两难抉择之中。  相似文献   

12.
宋雪 《文史哲》2023,(5):37-48+165-166
与政治斗争的胜利者通常掌握著史话语权不同的是,戊戌维新的历史叙述主要由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失败者一方建立。政变发生以后,新政事业迅速凋零,面对英国、日本方面对维新运动败于过激的批评,以及出于争取海外华侨支持的政治需要,流亡中的梁启超以“局内人”身份,借助《戊戌政变记》的论述和报刊舆论的力量,对变法做了最初的总结,建构起维新视角下的戊戌叙事体系,虽非信史,却成为后世史学论述的蓝本。通过报刊、档案、日记、年谱、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考索《戊戌政变记》的编写背景、成书经过、社会传播与阅读接受,进而探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流亡期间的政治立场、思想脉络与现实诉求,从中梳理戊戌维新历史叙述的建构历程,可展现戊戌神话背后的时代细节与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13.
虚无主义的中国式反思,需要理论逻辑的建构,更需要实践资源的探索.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蕴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现实资源.这体现在我们对资本原则与公正原则辩证关系的建构、精神家园与心灵秩序的重建以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上.它们分别从经济制度层面、精神价值层面与文化心理层面上对虚无主义进行了遏制.  相似文献   

14.
与现代化互动:20世纪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主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学的百年,是社会学在中国发生、发展并蔚为大观的百年,是与中国现代化相生相伴、坎坷前行的百年。它的发生,既是对西方挑战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学术上的回应和互动,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和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需求及必然结果。百年社会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及自身学科化、本土化和科学化的探索采取了三种形式:导入、建构和停滞后的复兴,而其中每一种形式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因此,百年社会学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导入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2.建构期,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3.停滞与复兴期,从五十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学的导入主要得力于三种形式,即大量译介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派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社会学,在新型高校开设社会学课程。百年社会学在建构期崛起了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和社会人类学派,在停滞后的复兴期则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即学科体系上的突破、目标理念上的突破和理论研究上的突破。中国百年社会学的发展主潮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而没有繁荣的社会学理论及研究,也不会迎来健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试论行政组织结构体制的重塑朱国云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一次社会的系统转型。这种转型不仅发生在经济形态中,也不仅发生在思想文化形态中,这种变革还发生在与政治形态密切相关的行政组织的结构体制上。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行政改革已深入到...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中国现代意识的双重建构罗文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相继掀起了探讨人道主义、人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权等人学问题的热潮。这不仅是中国当代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而且是21世纪中国文化走向繁荣,并最终完成现代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7.
解读政治现代化——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现代化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广泛社会思潮,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目标之一。就是探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共同特征。本文以“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概念为理论框架,运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政治文化和政治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阐述建构中国公民文化的理路。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先后在其创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上鼓吹破坏主义排满,号召人们用武力推翻清廷统治。1903年以后,梁启超一改激烈的主张.转而提出开明专制的温和主张。对其思想的这一转变,史学界分歧较大。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思想演变有着思想和理论上的一致性,其转变有着深刻的根源,一方面愤西太后扼杀变法而鼓吹破坏主义,一方面反省了中国长期积弱不振的主要原因,提出开民智,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同时,梁启超思想的转变还受到西方,特别是日本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由激进向温和的转变,实际上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学科体系的确立和规范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学术谱系来看,民国时期,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体系建构和演进轨迹清晰可循。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提出“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概念并以西方学科理念框定中国传统学术,开启了民国文献学体系建构的先河。在梁氏文献学思想的影响下,郑鹤声兄弟完成了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其构建的“大文献学”体系奠定了中国文献学的学科基础。随后的三四十年代,以“校雠学”命名的章节体著作大量出现,这些学术专著在文献学理论、方法和历史方面为构建学科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校雠学著作还保留了传统史书的编纂方式和体例,此时的文献学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调适中。民国时期文献学体系建构经历了从“以西范中”到“援西入中”的转变。考察这一时期文献学体系的嬗变,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代文化转型为背景,结合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思想,讨论梁启超的戏曲创作特点、戏曲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代戏曲变革的影响。文章指出:梁启超在戏曲样式、戏曲题材、戏曲人物、情节与冲突、戏曲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对中国古典戏曲进行了探索和革新,这既影响和规定了本世纪初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风貌和基本走向,对中国戏曲变革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值得认真总结、深入反思的理论经验和创作教训。梁启超的戏曲创作与他在文学理论、散文、诗词、小说等方面的大胆探索、卓越建树一道,构成了一座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标志性高峰,这座高峰承前启后,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至今犹在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