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葛洪在我国文化史尤其是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著作丰赡,思想博杂,其本人期望能以文儒的形象为后世铭记,但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世人多将其作为道士接受,唐代及宋元时期开始有了文儒、非儒、道士的不同接受态度,明清承前之绪形成了多样化的接受格局并有交叉融合的趋势。对葛洪形象的接受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葛洪的接受态度,另一方面,葛洪形象接受史其实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缩影,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服饰论考谈梁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视觉形象。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已深入到街巷妇孺、戏剧舞台、绘画雕塑和电影电视之中。一部文学作品,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主人公,除了赋予他思...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后人为他唱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颂歌,他的形象早已超凡出世,确实有点“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味道。解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对诸葛亮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意见,谓其“嫉贤妒才”、“德薄才平”……总之,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魏晋时期最具独特风格与个性的一位名士,他仪表堂堂、旷迈不群具有外表形象美;他有感于时代风潮又不随波逐流,刚肠嫉恶、真率自然的个性显示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将老庄虚幻缥缈、不着边际的人生理想,拉近到人的日常生活中来,成就了实实在在、超然恬淡的生活模式,达到一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超脱的人生境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嵇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刘冀民,李金河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在我国妇孺皆知,世界一些国家也闻其名。他能留芳于世,自然与他治国安民的杰出才能分不开。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首先...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高风亮节、忠贞不贰,为历代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所尊崇,尤其在唐宋时期,更是笼罩了浓厚的儒家色彩,成为封建社会着力标榜的圣贤宗师。诸葛亮具有的传统美德是其备受青睐的原因之一,而特定历史背景下各阶层不同心理需要的满足和历代倡导的"宗本之心"是促使诸葛亮原始形象不断趋于伟儒倾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冯文楼 《江淮论坛》2005,(6):115-121
倘若以知识分子为“分析域”,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重加观照,就会读出他并非仅止“贤相”的意义来。本文从此视角出发,对这一形象的内涵作了概括性的描述;并重在结合史评,对其申、韩之习、将略非其所长及知人不明诸问题进行了辨析。最后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就诸葛亮所处的政治困境,作出回溯性的构建,指出在鱼水相谐的君臣关系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不和谐的文本,这是这一形象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黄蕴 《云梦学刊》2000,21(2):76-77
吴用是《水浒传》中的线索式人物,是众人物的灵魂。作者在对他的塑造上注重其性格的双重性、矛盾性,即美丑的对立统一,赋予他平民、凡俗的色彩。因此吴用的形象不同于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他性格上的“不可爱”、缺陷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他的形象是真实可感的。这正是吴用形象的性格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赵奉蓉 《理论界》2008,(8):129-131
周穆王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基本上是一个被批判的对象,《逸周书》中的周穆王却是一个虔虔在位,追迹文武先王而励精图治的圣王形象,这一形象可与《尚书》中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彼此印证,构成穆王形象的另一个侧面,使穆王成为一个立体而非单面的人物形象。先秦典籍在刻划周穆王形象过程中呈现的不同走向,是由各种典籍的写作目的所统辖的。  相似文献   

11.
“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诗句)。千百年来,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长期而广泛的传诵历程中,诸葛亮形象最后定格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并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和接受。在这里,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才智盖世、亦人亦神的超人形象,成为智慧与忠贞的化身。关于这一艺术形象,前贤与时俊有过许多精彩的评述,而本文则试图从诸葛亮形象的形成轨迹中发现并探讨“定格”的缘由,并由此而理解这一艺术形象的文化意蕴。诸葛亮形象的形象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历史的写实。作为三国…  相似文献   

12.
李白<大鹏赋>因遇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而作,赋中"大鹏"形象源出于<庄子>鲲鹏变化的寓言,而且李白以大鹏自比,作此赋实为自喻.可谓一赋三人,皆因道合.本文拟借<大鹏赋>考察李白其人、其赋的道家渊源.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又彰显人性价值的中国人。林语堂通过发掘孔子这个儒者的道家气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活泼泼的、不同于以往的孔子形象,鲜明体现出他对以儒、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14.
<正> 千百年来人们对诸葛亮思想的探讨,一般侧重于对其儒、法、兵家思想的研究,而忽略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另一种思想即道家思想对诸葛亮本人的影响。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诸葛亮的杂家思想体系中缺少一个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索和讨论,同时期望获得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具光彩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雅气度是人们脑海中的不灭形象,直到今天他依然是预见和智谋的象征.从文本出发寻绎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一系列统战政策,透析其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也许会给21世纪的人们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 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国历史上的道家、道教对科学技术来说,那只是一股抵制科学知识、阻碍科学进步的反动势力;这种反动性一是表现在道家的反对人们拥有知识、反对使用技术上,二是表现在道士们的宣扬、从事方术迷信上,而这迷信正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个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科学有着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此作初步的阐述,以澄清人们之误解。  相似文献   

17.
宋太宗的上台,给历史留下“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但毫无疑问,道教是帮了他的大忙的。材料证明,太祖之死,太宗上台,很可能是宋太宗与道士合伙搞了一个宫廷政变。当然,太宗的宫廷政变不只是靠与道士的合谋,但无疑的是,道士们的活动是其宫廷政变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宋太宗还利用道士,制造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神话。不唯如此,太宗还与赵普合谋,搞了一个“金匮之盟”。固然,对于“金匮之盟”的真伪问题,史学界还有争论,但不管其是真是伪,都为太宗的上台制造了根据。可是“金匮之盟”的存在,却给他的皇位传承带来了麻烦,为此,宋太宗再次靠了道士的帮助,把自己的儿子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19.
略论诸葛亮的名士风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作为风流名士的形象,不仅仅有小说家的艺术虚构,而且是有文献可征的历史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是经由千百年流传而层累构成的,已成为一个亦清亦任亦和、且法且道且儒的完美圣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王彩云 《南方论刊》2009,(10):87-88
镜像理论是拉康早期思想中的关键环节,其核心思想是以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小他者伪先行论。拉康的先行论,就是一个不是我的他物事先抢占了我的位置,使我在无意识中认同于他,并将这个不是我的他物作为自己来加以认同。试图用镜像理论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电影对女性荧幕形象、社会身份的双重塑造和影响,希望能够拓宽中国电影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