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 Tale.  相似文献   

2.
玛拉沁夫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胆地进行典型情节的提炼和加工,同时还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形象对比原则进行大胆实践,从而使人物形象十分饱满,性格非常鲜明生动。此外,玛拉沁夫在人物形象塑造时,还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创作中心转移到对人物命运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和思考上,从而使其小说具有了一定的人性深度和历史深度。《活佛的故事》标志着玛拉沁夫小说创作艺术上的真正成熟;《爱在夏夜里燃烧》代表着玛拉沁夫小说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以当时流行的哥特文体,创作了短篇小说《老保姆的故事》《克拉雷会苦行修女》和《灰发女郎》等作品,塑造了痛苦的幽灵、专制的暴君和焦虑的母亲几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从女性哥特研究视角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几部一直未引起评论家重视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很大程度反映了盖斯凯尔对男权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义的坚持。  相似文献   

4.
唐修《晋书》既赋有史料的翔实,又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晋书》捃拾《世说新语》诸条目,乃不亏实录,有考而采,并且不自觉地遵循了塑造人物形象这一原则,对于《世说新语》的材料加以均衡、辨析和取舍,并非“忽正典而从小说”,乃是“弃小说而从正典”。作为史传文学的一分子,《晋书》择取与吸收了《世说新语》在人物外在形象、人物个性化描写及人物品藻等方面的特点,不群于以往诸史,也超越了诸旧《晋书》,正因其体制完备、史料详洽、文笔典饬、形象生动等优长,才是唐修《晋书》成书后,诸旧《晋书》逐渐消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人物形象构造的角度,分析小说《紫颜色》中阿方索人物的构造与艾丽斯·沃克创作思想的关系。通过运用卡尔·荣格心理学理论,进一步阐释艾丽斯·沃克的“双性同体”创作意识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从而挖掘出小说《紫颜色》叙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作者代拟小说人物的诗歌创作,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量体裁衣,凸显个性;同时,借助诗歌的言志缘情作用,揭示主要人物的情感、心理,展现本真。而作者又以叙述者身份所写的诗词,从他者的角度对人物或赞或讽,揭示性情与命运,使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作者正是借用诗词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人物,增强了小说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6,(4):108-110
小说和人物通讯虽然分属文学和新闻两个门类,但是它们同属叙事文体,都以人物形象塑造和事件讲述为中心,都以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为主要表达手法,所以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讲述故事和拟题的技巧等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使人物通讯的人物"活"起来、事件"动"起来、题目"靓"起来。  相似文献   

8.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中,年少时的袁绍是一位有名气、血气方刚的少年才俊;而中年的袁绍却成了一位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和心无主见、胸无大志的庸主。此外,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没能处理好诸子关系,致其二子相残,基业速亡。小说中的袁绍形象基本上符合历史原型,作者罗贯中充分利用《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中的基本素材,塑造了这一悲剧人物。袁绍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整部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起到了陪衬作用,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给后世留下了无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庐隐小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物形象的情感性;题材内容的写实性;小说体式的私秘性.庐隐所塑造的大都是"伤感"型的人物形象,对爱情的追求与失意,对婚姻的恐惧与逃离,构成了女性形象的共同特征.庐隐小说的题材内容带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她的小说平实、自然、真实,拉近了作家与读者的距离.在小说体式上,她善于运用书信、日记等文体,使小说颇具"私人性"和神秘性.给读者造成一种"窥探隐私"的艺术想象氛围和心理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及物性系统这一角度切入,尝试探讨舍伍德·安德森《手》的相关文体特征在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体现人物的主题性特征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发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有着直接关系,及物性系统为人物主题性特点的推导提供有力的语言依据。及物性系统分析有助于突显作品主题以及彰显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小说林》短篇小说的类型多样,在晚清期刊中具有短篇小说文体方面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作品的叙事模式、内容是否为横截面、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语言是文言还是白话等方面。从中不仅可以认识《小说林》短篇小说在文体革新上的依据及其与传统古代短篇小说不同的文体特征,其价值也值得重估。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当中,马拉默德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代表作《伙计》是一部能够充分体现其文体风格的长篇小说。本文试图从该小说的叙述方式、心理描写、英语与意第绪方言的巧妙结合及具有"言外之意"的对话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小说的文体特色,以揭示它们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人物是童话中的重要元素,童话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作者的审美观念和道德取向,并引导儿童形成初步的善恶美丑观.《格林童话》中的人物以其鲜明的特点可以分为受害者,压迫者和救赎者三种类型.格林兄弟通过这些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德意志民族朴素的世界观和道德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赋作,从其掺入方式来看,以“但见”领起式为主,明显受到民间说话艺术及话本小说的影响;从文体特征来看,其具有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很少用典、略乏藻采、声律不严以及宛转相承的特点。《西游记》中的赋作,功能多样,除带给读者听觉享受之外,其还能调节叙事节奏,参与情节建构,塑造人物形象。不过,《西游记》掺入过多的赋作,对小说叙事的流畅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6.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人物创造论苏哲《吴越春秋》是汉代一部值得重视的历史题材的雏形小说。东汉经师赵晔在这部写史的小说中,描写了一批人物形象。比起后世成熟的小说,《吴越春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总体上虽属粗线条的,比较幼稚,有些人物甚至还比较模糊,但是其中几个主要人...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力于探讨语言符号与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即运用文体学文体定量分析法和篇章语言学的主位—述位及其他语言学理论来描述小说语篇中所采用的语言手段对成功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实例语篇的择词、结构和语音、词汇、句法层面各种修辞的运用,了解小说叙述描写语言对人物性格的阐释,语篇在发生、发展、高潮过程中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逐步深入与完善以及修辞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美学效果。总之,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各种语言手段,通过分析其在小说语篇中的具体运用,揭示运用语言手段在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入挖掘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红字》中的珀尔这一文学形象,一直为学术界评价不一。为此,就珀尔作为《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以及珀尔与小说的其他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和该人物形象塑造上作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二 破坏人物形象 破坏人物形象,是程、高窜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一个主要方面。目的仍在于使其“不谬于名教”,成为一部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小说。 (一)改变贾宝玉的性格思想 贾宝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叛逆人物,曹雪芹自己性格思想的化身。程、高企图破坏书中人物形象,以改变全书主旨,当然要从贾宝玉开刀。而最主要的是改变他反对读诗云子  相似文献   

20.
<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比如,运用氛围渲染烘托人物;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运用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等等.可以说,<战国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为后世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