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安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了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通过对毕业设计相关的选题、过程管理及答辩等阶段的现状分析,并结合近几年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对毕业设计的改革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改革的对策与思路。通过初步实践结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综合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际情况,采用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质量保障体系、个性化培养等几个方面开展改革,通过实践,最终实现"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响应特色办学的号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将培育具有地矿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这一目标引导下,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施了"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校与煤矿企事业单位的定制式人才培养,实现了高校与企业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紧密联系。实践证明:该模式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方面体现出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状.重点介绍了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设置情况,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现代煤矿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安全专业人才.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通过课程教育体系、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能够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拓展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而能够实现具有矿业安全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6.
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结合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格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等素质结构;"人格品质培养、系统的知识传授、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创新能力培养"构成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调整、发展及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尤其是结合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探讨了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提出了实施教育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多.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也是搞好安全工作的主要保障.我校安全工程专业通过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与探索,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价值是合格认证与能力导向,在工程教育过程中以找问题为核心引领专业建设,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考量专业是否合格.同时工程教育要贯穿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的4年教育过程中,把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实践中构建了职业安全工程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构架,形成了能力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在进行《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时融入课程思政,能够使学生了解电气安全事故的形成原因、事故的调查处理和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在分析《电气安全工程》课程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电气安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本科生教学实践阐述《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依托学科优势构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致力于建设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大学而言,必须自觉、主动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电子科技大学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体现电子信息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合力等措施,构建起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in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ngineering discipline, communication course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new teaching models. Relying on the connota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mbining with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goal of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teaching reform approach of communi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nd gives specific reform measures.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呼应工业4.0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体系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基层、亲近产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地方高校实践者,应立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面向,适应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分析创新育人的现实困境与建设要点,从学科、课程、师资等三个基本要素出发,关注学科转型升级、理论及实践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提升等重点环节,把创新育人理念落到实处,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软件产业迫切需要大量的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为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应不断完善和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软件人才的培养过程,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工程创新型教师队伍,保障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教学改革上,可引入先进的 CDIO 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一套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同时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形成一套注重过程评价的学生考核体系.同时要继续完善和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切实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软件工程人才  相似文献   

15.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性工科院校应探索具有工科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业创新教育观和大工程观视野下,注重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造就具有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创新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加强对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包括创新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但目前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在重视程度、培养模式、硬件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可通过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创建完善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具有强烈工程意识的教师队伍、采取校企联合的大学生工程意识培养模式等途径来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17.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系统安全的思想是灵魂。必须在培养方案、教材、教学过程、安全实践等各个环节融入系统安全的思想。系统安全的思想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安全是相对的思想、安全伴随着系统生命周期的思想、系统中的危险源是事故根源的思想。大学生系统安全思想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教育、培养工作,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在社会安全实践中完善与提升。大学生要在安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自我表象、确立正确的选题原则、完成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还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安全实践的方式、大学生自我倾向、社会的支持与关心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工科院校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现实情况和存在不足、分析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应该从加大经费投入、优化发展环境、做好学科定位、优化师资结构、树立科研导向、提高实践能力等六个方面努力建设一支应用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提升工科院校新闻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