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陶渊明是作为一个外在的典范而被王安石接受的,后期王安石则与陶渊明融为一体,无论在居住环境还是在精神方面都极力追步渊明,难分主客。学陶诗、用陶文是王安石接受陶渊明的重要方面,在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乃至诗歌风格等方面,王安石都对陶渊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习和取用。王安石注意对“武陵源”这一意象的接受,他在“武陵源”中获得的快乐不仅仅缘于对自然的亲近,及退居后轻松的心态,也有着对现实的憧憬与假设。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的是非功过,古今纷论不一,其性格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文章运用宋代正史及文集、笔记等有关史料,结合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从人生态度、求知精神、处世行为等方面对王安石的性格进行了新的解读,指出王安石性格的核心是执著与超脱:执著于对知识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对其所主持的变法矢志不渝;超脱于功名物欲和个人恩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脱俗不凡。执著与超脱二者在王安石身上得到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诗集中与《维摩诘经》有关的诗作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从而说明王安石的佛学修养是相当深厚的。  相似文献   

4.
诵读王安石的作品,常常会产生一种认同感、新颖感、钦佩感和震撼感,这种感觉的产生,其力量源自何方?通过分析,发现这种力量源自王安石独立的人格魅力、浓厚的创新意识和敢于挑战权威、审视习俗、推陈出新的精神。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探讨王安石诗文的精髓,以揭示王安石诗文千古不衰的秘密。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精神生态角度出发,采用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英国女性的精神生态困境,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英国女性的精神状态,并从精神层面探究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贫困和变异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研究目前仍是王安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佛教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提炼,凝华形成了包含价值中立、学术自由和知识权威等文化定位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具有励志明神、导向规范、凝聚感召、熏陶感染等功效,具有自主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精神传统以及维系“权威”地位的传统使命。大学精神及文化变迁主要经历了从宗教神性到价值理性、从价值理性到工具性、从工具性再到后现代性三个阶段,伴随着大学精神传统的每一次变迁,都会形成大学的新模式和新职能与使命的创新,同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效果。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独立机构延续到今,得益于大学精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协同耦合与适应性变迁,使大学精神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创新互应的文化淀积,使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着最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国家精神是一个国家个人和社会意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的总和,精神领域是国家安全的特殊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领域是否安全,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兴衰成败至关重要。国家精神安全是宏观的,体现在国家大战略及其具体战略的精神状态与品质之中。国家精神安全也是非常具体的,取决于国家社会中每一个细胞、单元、领域的精神是否安全。因此,维护国家精神需要全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共同构建国家精神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10.
欧阳康教授最近出版了《大学·文化·人生》一书,他从学者和大学管理者的双重角度出发,围绕大学与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在书中进行了梳理和反思。2009年2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这一话题对其进行了访谈。欧阳康在访谈中说:在某种意义上,创办大学就是创建一种精神。大学所具有的精神,是人类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的凝结,是人类追寻卓越的超凡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谈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宋王安石从理财入手所开展的变法运动影响深远,然而,由于陈旧腐朽的官僚体系,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宋神宗和王安石治标不治本,选择了一条为国聚敛财富的道路,使改革缺乏制度的保障,致使变法政策失败。借古鉴今,王安石变法之经验和教训,也许对我国当前农村正在进行的税费改革会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启迪: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税费改革的立足点;简便易行是税费政策制定的关键点;增收节支是农村税费改革根本点;全面实施农村“费改税”方案,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往学界多认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采录《王安石日录》入正文,是不因人废言的良史作派,但这只是注意了李焘用《日录》订正史实的一面,而在具体到事关新法是非以及针贬变法方面的深刻用意却很少注意。实际上李焘是用王安石自己的记录来否定变法。  相似文献   

13.
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对科举尤其是殿试进士制度进行了多项改革。北宋大臣王安礼奉诏拟定的《元丰五年殿试进士策问》试题以及熙宁、元丰年间的科举取士情况,真实地反映出宋神宗殿试进士的改革情况,体现了王安石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考试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变法是以“大明法度”,变法图强为指导思想的崇尚法治,以法治国的改革运动。在变法实践中,王安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文章分别从其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他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想。以为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法治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的法治建设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朝主理国家政治之时,在政治上厉行新法,在经学上力倡新学,两个“新”字当中包含着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多方面内涵。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与经典诠释之间的联系,不仅通过其对《周礼》的认识和解说得到体现,更与王安石本人的“先王”意识及古典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王安石变法与《周礼》一书的真实联系,以及他是如何以《周礼》为依据而进行具体变法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词数量虽少,但仍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29首王词为研究对象,将其思想内容分为五类来进行评析,在中国词史上给予适当的定位,并批驳了贬低王词的一些说法。  相似文献   

17.
王韶经营熙河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1世纪中叶王安石的变法为宋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王韶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实施骨干之一,以他卓越的军事才干开疆辟土、安抚蕃众;以他敏锐的政治见地和军事眼光,兴马政、扩蕃兵、通蕃汉贸易,治理熙河地区,他的经营成效对边疆的稳定和开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荆公评韩应首先考察荆公对韩愈的总体评价,而重点则是对荆公评韩言论里聚讼纷纭的《韩子》诗作新诠评。荆公评韩的更大意义在于深入挖掘褒贬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揭示出荆公评介韩愈在整个宋代韩学研究史上有关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的变法涵涉诸多方面,而其注重对人才培养作为其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王安石重视人才储备,提出"教、养、取、任"的人才培养观,同时在变法活动中大力倡导兴学校、"一道德"、改科举,为其变法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 ,以罢相为界 ,前后期总体风格显示出极大的差异。文章认为 ,生存状态改变之下的生存意识是导致王安石前后期诗歌风格迥异的最根本因素 ,这也使他完成了由功业理性人生到个体感性人生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