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运动是同时发生于19世纪末的民粹主义运动.文章通过对比两者发生的社会制度背景和运动过程的侧重点这两个维度,来探讨更为深层的第三个维度,即激进和保守的政治态度.通过对不同层次的三个维度的比较,来更为深入地认识19世纪末俄美民粹主义运动的异质性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俄国工业高速发展,人口流动加剧。人口流动不仅促进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而且改变了俄国的社会结构,推动了俄国的社会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俄国的世界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东方。其战略目标是独占中国东北并与日本争夺朝鲜 ,称霸远东。其战略方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给西方以和平 ,给东方以战争。由于沙俄政府无视日本的扩张要求 ,一意孤行地推行其东方战略 ,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爆发 ,俄国在战争中惨败。迫使俄政府对其东方战略作了重大调整。出现了由与日本争夺朝鲜、独占中国东北 ,转变为承认日本独占朝鲜、与日本瓜分中国东北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技术革新、股份制公司的建立和推广、银行资本的渗入及联合生产方式的普遍采用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俄国纺织工业领域经历了资本从分散到集中,从自由到垄断的过程。俄国纺织工业领域先后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等类型的垄断组织,它们借助在销售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开展了各种活动,给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宗教在各种阶级社会中都有深厚的阶级基础,罗马天主教会也不例外,到中世纪时,它已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君王为代表的国家世俗权力和以教皇为首的教会权力都构成了统治人民的权力。到11世纪后期至13世纪末,教权凌驾于西欧各国俗权之上,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其原因何在? 一、罗马天主教会教发展成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的过程中世纪西欧教会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罗马教皇为摆脱以德意志皇帝为代表的世俗政权的控制而斗争。  相似文献   

6.
在19世纪末内忧外患的社会形势下,鲁西南传统的地方权力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大刀会势力在乡土社会的崛起;教会势力在乡土社会的确立。但大刀会在乡土社会中的崛起还只是传统的地方权力结构内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已,仍没有超出传统社会地方权力结构变动的范围。而以强权和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的外来教会势力的入侵才彻底打破了整个鲁西南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动。  相似文献   

7.
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天主教得以进入鼎盛状态.究其原因有三:封建领主制所造成的割据局面为天主教鼎盛的形成提供了契机;神权政治为天主教鼎盛的形成提供了便利;教会自身进入成熟状态亦是其鼎盛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美国号称“圣经共和国”,是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因而教会是社会生活中最有影响的社会团体,其触角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各个领域,大自总统竞选、国会换届、民权运动和文教事业,小至禁酒戒烟运动,皆为教会所注目。本文试图从教会与美国高层政权结构,国内外政策和民权运动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入手,探讨美国教会的政治功能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1890—19O1),四川省的大足县及其附近诸州县,在中法战争时各地人民抗法斗争的影响下,曾屡次出现爱国群众捣毁教堂、殴击基督教徒的教案.到九十年代,英、法等国进入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掠夺我国路矿特权,增加对华投资,倾销商品,夺占海港,增开商埠,支持扩张为其服务的教会势力,图谋“瓜分中国”,这就激起了我国人民的义愤,各地人民纷纷奋起。进行爱国运动,突出的表现为大足等县两次武装斗争,标志着四川人民爱国热情高涨到了沸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多物种殖民主义”概念,并以此对19世纪末的东非牛瘟进行历史人类学分析。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视牛瘟为西方军事殖民的序章,对牛瘟、兽医学与殖民主义经济的关系缺乏关注。研究借助东非殖民政府年报、探险家记录和殖民官员报告,探究兽医学进入东非之后如何创造殖民者的畜牧经济优势,如何作用于英国殖民地的扩张和巩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既是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意义的伸张,也是生物权力从西方宗主国的延伸。这一过程伴随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身心压迫,也伴随着殖民政权对自然物种的控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世纪末"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在俄罗斯出现了所谓“世纪末”文学。“世纪末”文学这一术语中的“世纪末”不仅含有时间的意义,还含有政治和宗教、文化的意义。“世纪末”意识是对苏维埃时代的末年和20世纪末年俄罗斯民族和社会转型引起的生存危机的感受和认识。20世纪80-9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世纪末”意识主要表现在:“世界末日”大灾难的思想-感情、面对“末日审判”进行反思的思想-感情和摆脱危机获得复活与再生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之际,世界市场雏形初具、全球化初露端倪,当时的中国,自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东南沿海率先展开了由传统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向以海洋经济为导向的商品经济过渡的结构性转型。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郑氏海商集团依傍这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得以发展为私人海上贸易的龙头,而后组成了以其为主干的台湾南明割据政权。他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海上贸易势力的发展特点有许哆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末以来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而发出的精神渴望.一方面人与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基督教试图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平台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另一个方面文学领域强调的主客平衡的新思维及其实践活动.这二者共同规定了西方文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4.
自古英雄出少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少年、优秀少年。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折射出当代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沉着镇静、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纯朴善良、心怀感恩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既凝聚着民族的希望,也显示出人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俄版《20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一部俄罗斯人自己编撰的文学史读本,它以"在场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从精神层面而非意识形态层面展现了20世纪的俄罗斯精神与文学艺术风貌,匡正了人们长期以来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误解。这种"重构经典"的文学史写作似乎与"消解经典"的"后现代"精神相悖,然而其背后隐含的却是对人类一种永恒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2014年6月25日至29日,“远东文学研究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研讨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与会的中外学者就老舍与外国文学、老舍在世界20世纪文学上的位置、老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老舍创作的海外译介等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这次大会彰显了老舍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世界地位,实现了中国老舍研究界与海外老舍研究界乃至汉学界的一次充分交流,也总结了过去两年来老舍研究方面的经验、成绩和不足,这对于老舍研究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蒙古人西征打通了欧亚大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13至14世纪,欧洲的一些传教士和商人来到蒙古地区,留下了许多记录当时蒙古情况的书信和游记。通过对13至14世纪欧洲人游记、书信中的蒙古人形象的分析,探求这一时期欧洲人游记、书信中蒙古人形象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达摩流浪汉》是“垮掉之王”杰克·克鲁亚克继《在路上》之后的另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著作。作者将“垮掉一代”波西米亚似的生活方式与东方佛教的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围绕着美国“流浪汉”和中国的“寒山”实现了一个认识上的转折和精神上的成就,并且启迪了东西方的文明交往。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藏重要的节日习俗,20世纪50年代之前,二月"驱鬼"仪式在西藏全境都有实施."驱鬼"仪式既是原始巫术遗存与宗教的结合,也是人们追求世俗娱乐的体现.与"驱鬼"有关的仪轨,还反映了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