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隋唐和吐蕃时期是青海丝绸之路及唐蕃古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海地区由于处于汉藏之间,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唐朝佛教经由唐蕃古道输入吐蕃统治的核心地区,与印度输入的佛教产生碰撞和融合,形成吐蕃特色的佛教艺术。在吐蕃的大力弘扬下,吐蕃佛教向周边包括青海地区输出。以玉树和昌都为中心的吐蕃佛教摩崖造像年代主要集中于9世纪初,在艺术风格和题材内容上都具有明显的共性,说明在吐蕃时期,尤其是在赤松德赞和赤德松赞统治时期,青海玉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吐蕃佛教的弘传中心,并创造了一套统一的佛教摩崖造像系统。在吐蕃征服青海地区后的近二百年间,吐蕃在这一地区留下了大量墓葬,墓葬的出土物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佛教因素,可以透过它们窥见佛教在该地区的传播情况和存在状态:一些器物的造型和功能深受佛教的影响,如镀金舍利容器和吐蕃“王冠”;佛教中所流行的象征性图像广泛存在于一些生活器具上,包括迦陵频伽形象以及狮、象与莲花造型等。这些佛教因素更多地来自汉地,尤其是河西敦煌地区,与摩崖石刻中透露出的吐蕃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凸显了青海地区在唐蕃时期佛教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 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由此通往欧洲的第四条丝绸之路,即"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虽是和亲、商贸、外交、文化、宗教和战争等多种力量的结果,但和亲的作用更为突出。隋唐与吐谷浑和亲开辟了自长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浑、唐朝与吐蕃和亲开辟了自吐谷浑到拉萨的通道;吐蕃和亲圈不仅向西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而且还拓展了通往中亚的路线。辽、西夏、回鹘、龟兹等政权与吐蕃和亲,又向东北、西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蒙元与西藏萨伽款氏的联姻,进一步修复和巩固了这条丝绸之路。由此也可以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称之为亲情之路。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西北各省区市,只要能够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借力发展,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3.
公元7-8世纪以后,随着佛教从印度、尼泊尔及我国中原地区传入藏区,佛教僧人在吐蕃王朝的支持下,将大量佛教经典译成藏文,并在各地印刷,形成了多种版本。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目前可以确认的17处吐蕃佛教石刻造像时代为公元8~10世纪,以密教系造像为主,服饰包括吐蕃化的俗装袍服和菩萨装、佛装,反映了吐蕃佛教传入伊始便具有显著的密教实践色彩和本土化特色,同时受到了中原汉地、印度尼泊尔、中亚文化因素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资料收集的欠缺与造像特征把握的不全面,提出应该用佛教考古学方法对吐蕃时期佛教石刻造像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吐蕃时期藏族的先民们就与其地域相毗连的汉族地区、吐谷浑以及新疆的于阗等兄弟民族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与之相邻的印度、尼泊尔及波斯和吐蕃亦有着广泛的联系。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原因,吐蕃与汉地的往来,更为密切和频繁,双方在文化方面的交流尤为突出。佛教作为文化传入吐蕃,给这个正充满勃勃生机呈上升的奴隶制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而作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汉地佛教,在汉族地区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滋长时期,于隋唐进入其繁荣阶段。汉地佛教传入吐蕃,历经了初传、发展、兴盛、衰退等过程。它作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初传时期的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藏文材料和汉文材料为依据,对佛教在藏区与汉地初传时期的传播方式与途径进行比较研究可知,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将佛教引进了吐蕃,并欲将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但当时吐蕃人信奉本土固有的宗教—苯教,于佛教异常隔膜。在此情势下,松赞干布将计就计,以苯教的思想和仪轨作为传播佛教的理论铺垫和思想基础,吐蕃人通过苯教这个管道和途径,才逐渐接受了佛教思想。汉地佛教初传时期,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当佛教初来咋到时,汉人将佛教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后来又将佛法和道教的法术相提并论,将佛教哲学和庄子哲学一样看待。这些事实都说明,佛教在两地初传时期,基本上是接着两地的传统思想、宗教、文化讲的,而不是照着印度佛教思想的原本模样讲的。这是印度佛教在汉、藏两地传播的一个共性,或曰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吐蕃社会早期佛教的传入所遇到的种种阻碍,特别是在"前弘期",苯教对外来宗教佛教的抵制,来探讨得到王室支持的佛教是如何一步步在藏区站稳脚跟,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特别是在早期作为吐蕃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历代赞普,在大力扶持佛教的同时,也在与代表贵族利益的苯教斗争中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史也是吐蕃社会皇权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尼泊尔·不丹·锡金三国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西藏南部的自然屏障“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那边,有三个独立的国家,它们是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尽管高耸云霄的雪山冰峰把我国西藏和这三个国家隔离开来,但不畏天险的山居人民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从有史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的。中世纪时,吐蕃王国的松赞干布曾经先后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这两位公主对吐蕃王国吸取佛教文化和唐朝与尼泊尔的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研究藏族历史时不能不提到这两位古代文明的使者。另一方面,在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中,尼泊尔也起过很好的桥梁作用,唐朝及其前后时代的中国佛教徒大部分虽然是从中亚细亚封西天印度“取经求法”,但西藏佛教徒则总是先在尼泊尔学习,然后再前往印度深造。在近代中国和尼泊尔的关系史上,凡有关两国经济、商务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大部分是以西藏地区作  相似文献   

11.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2.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玄奘西行求法的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在洛阳奉诏撰写《大唐西域记》,是为了把西部世界介绍给世人,而不是为着消灭西突厥。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武则天在洛阳改朝换代的有效支持为典型。波斯三种宗教对洛阳的社会生活影响甚小;胡族乐舞虽传播稍广,依然因严中外之辨而受到制约;只有佛教渗透较为深刻,这同时也意味着它向中国文化的贴近。  相似文献   

14.
"陇西敦煌人"的研究,涉及丝绸之路研究中敦煌佛教和陇西敦煌人迁移的重要问题。敦煌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阳地区曾是北朝晚期北齐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域。安阳灵泉寺岚峰山第42号龛"陇西敦煌人"的碑刻题记,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佐证,也是研究中原与西北地区间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向海外国家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线”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通向沿海其他城市或者内陆城市的交通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停滞时期。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延绵不绝,持续发展;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浴火重生,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6.
西夏与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交通、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等方面回顾、分析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交通必须通过北方、南方陆上和海上丝路联系域外,三大丝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自丝路的交通方式和规模。北方草原丝路和北方绿洲丝路是早期比较繁荣的陆上交通线,交通工具多为耐旱的骆驼和马匹。南方陆上丝路经过的地区多岭谷山地和雨林灌丛地区,形成了“马帮”的运输形式。受海上自然环境与造船、航海水平的影响,海上丝路的航线不断延伸。随着陆上自然环境的恶化和各种人文因素的影响,三大丝路的变迁最终以海上丝路成为联系中外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设想,这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中部路段,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新疆段旅游景观的总体开发规划,增强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经济转型,经济结构合理化,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感染力,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引导、集聚起到促进作用。发展"丝绸之路"新疆段的旅游项目开发可以充分发掘和开发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历史认同感。  相似文献   

19.
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多条交通线路的统称,历史时期交通线路随着气候变化曾发生空间变化,形成随交通线路变化的文化遗存时空格局,厘清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的变化,有利于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研究与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资料,在野外考察、调研与民间访谈获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天山南坡东段交通线路的历史变迁。研究认为,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经历了从南向北的时空变化,交通枢纽区从罗布泊盆地变迁到吐鲁番盆地,再变迁到哈密盆地;交通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及其对西域的经营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