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老子》是近代学者争议最多的一部书。如,关于作者,马叙伦、高亨、吕振羽等人认为是略早于孔子的李耳;郭沫若认为是环渊(关尹、它嚣);罗根泽说是太史儋;冯友兰说是生于孟子之后的某人;范文澜说是战国末年一个叫做李耳的人;还有人说是老莱子。关于成书时间,除了春秋末、战国初、战国中、战国末几种说法之外;任继愈认为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过程延续了“一二百年甚至几百年以上”;顾颉刚甚至提出了成书于秦以后的汉武帝之前的说法。关于书的性质,魏源认为是一部救世术;杨荣国  相似文献   

2.
《乐记》成书于汉初,由河间献王刘德与毛生等编纂。汉代其他几种《乐记》皆源于刘德《乐记》。《乐记》的编纂主要表现在采引“诸子言乐事者”等方面,其材料来源于战国时代的著述,最早可溯至战国初期,最晚截止战国末期。  相似文献   

3.
略述《周礼》的成书时代与真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礼》一书的成书时代与真伪问题 ,是自汉代以来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经过近现代学者的研究 ,《周礼》为周公所作说和刘歆伪造说 ,已经大体上没有人相信了 ,但还有作于西周、作于春秋、作于战国、作于周秦之际、作于西汉等不同的说法。本文对以上诸说略作综述 ,认为作于战国说较为允当 ,并认为《周礼》原本是未完成的著作。汉人补入《周礼》的《考工记》,亦成书于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4.
战国小说的单篇之作可分为志怪和杂史两类,《墓主记》《王会》等属志怪小说,《高唐赋》《神女赋》可视为赋体志怪;杂史小说有《太子晋》《说剑》等。战国小说的丛集之作有志怪、杂史及轶事三类,其志怪作品又可再分为地理博物和卜筮占梦两类,各以《山海经》《汲冢琐语》为代表;《晏子春秋》《穆天予传》属杂史小说,《韩非子·说林》可归属于轶事小说。战国小说呈现与子史“互体”的自在状态,标志着中国小说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5.
《楚居》的性质、作者及写作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竹简(壹)》中,《楚居》是一篇很另类的文献。共14支简,原无篇题。主要叙述自季连开始到楚悼王共23位楚公楚王的居处迁徙,内容与《世本》之《居篇》很相类,故定名为《楚居》。应该说,这个定名是有一定依据的。《世本》15篇,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春秋类,是先秦时期重要史籍之一。陈梦家先生据《世本》述及赵王迁事,并称为今王迁,认为是战国末赵人所作;成书于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王易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拓者之一。他自幼即显露了文学才华,长年在中学、大学任教,治学严谨,著述甚丰,《修辞学通诠》是其修辞研究的代表作。《修辞学通诠》较具特色的内容主要有:言意观;动情说;辞藻论;文体风格论;辞格论。  相似文献   

7.
正1955年,38岁的南怀瑾先生出版了第一本书《禅海蠡测》,随后又出版了《论语别裁》《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列子臆说》等繁简体及外文版著述二百余种。其《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英、法、荷、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影响了众多中外人士。直到2012年,已经95岁高龄的南  相似文献   

8.
《易传》除《杂卦》而外,均成书于孟子、荀子之后,司马迁之前,其成书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系辞》、《文言》、《彖传》、《象传》、《序卦》、《说卦》、《杂卦》。作者除《说卦》为汉初方士儒,《杂卦》为汉武帝以后的汉儒所作外,其他基本上是战国末至秦、汉初的子夏后学所作。《易传》的出现体现了百家争鸣以来,儒家"以神道设教"构建儒家化形上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 ,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 ,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 ,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 ,除儒家外 ,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 ,主张焚毁 ;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 ,主张废弃 ;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 ,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与李斯同是荀况的学生。他曾向韩王安献策,要求在政治、经济上进行改革,但未被采纳。于是他退而著述,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为新兴地主阶级创立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共计五十五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五蠹》、《孤愤》、《显学》、《说难》、《定法》、《有度》、《用人》等篇。  相似文献   

11.
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约生在孔丘之后,孟轲之前,即春秋末战国初的时代。他是墨家学派的的创始人。墨家学派与孔丘为首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同样著名,儒墨并称,瞥之为:“世之显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尊师》也说:“孔、墨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墨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位伟大思想家,研究他的思想的可靠史料是《墨子》这部著作。通观这部著作,其中贯串着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强乎耕稼树艺”,“强乎纺绩织红”,以“兴天下之利”。即是努力发展生产,关注百姓利益。这个基本观点贯串在  相似文献   

12.
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斗争激烈持久。当时的社会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使他们能够导演出波澜起伏、动人心弦的历史剧。因此,我们有理由来说,战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各显身手的时代。王充《论衡·效力》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可谓一语见的。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回忆     
教育类的,我喜欢读张文质先生的《唇舌的授权》等系列作品;散文类的,则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著述;杂类,无比喜欢金庸先生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武侠小说。“舒婷,我读大学时代很多人为她发疯”,我想起当时与她齐名的北岛、顾城,他们的诗也很有深度,我们也为之疯狂。说起小人书,我也有美好的回忆,记得蓝色画框封面的《三国演义》四十多本是每集必看的,就像现在准时收看央视的“易中天品三国”节目一样,我想现在的三国志游戏那么盛行,这都是名著的力量吧!林长生先生说曾在1996年8月16日把《射雕三部曲之倚…  相似文献   

14.
《墨经》收于《墨子》,是战国后期墨家学派的重要著述,它不仅在数学、光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且在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方面也是我国古代的登峰之作,其中所洋溢的科学精神和闪烁的深刻见地,值得后人再三回味,更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本文仅就研读其中关于“法”的某些论述,谈几点感受;所述扩及《墨子》的其他篇章,但重点在《墨经》中有关“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说文》古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古文保留了大量战国文字资料。通过将《说文》古文和楚简文字相比对,可以发现很多《说文》古文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说文》古文主要来源于古文经写本,但这并不是唯一来源,可能还有鼎彝等其他古文字资料。  相似文献   

16.
1 引言1.1 时代上古汉语指《说文》谐声时代和《诗经》韵语时代。《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他所采集的形声字上及商代下至秦汉,主要反映商殷时代的谐声系统,远比《诗经》为早,一般称之为上古前期。约在公元前16世纪之时。《诗经》为民歌总集,反映西周音系,自此直至七八百年后反映战国音系的屈原巨著《离骚》,可代表上古后期的语音系统,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上古汉语是有文献资料可考的汉语最古  相似文献   

17.
早在《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就有了五行说的记载,战国时随着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五行说也更为发展和流行.五行是以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为概念解释客观事物运动的学说,用五行的相生相克说解释宇宙.这就使人们意识到有一个客观规律支配着世界,因而五行说是含有某种朴素唯物论成分的.五行说对我国古代天文学、历史学、音乐和医学等发展都起到一定历史作用.战国晚期一套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进一步的结合.”(任继俞《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五行说反映在自然观的主流是唯物的,当战国晚期邹衍用它来说明社会历史时则陷入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逸周书》一中,至关周史研究。然其价值,则迄今犹未被完全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时代尚不明确、无有定论。笔者于此,拟对其时代略作考论,冀学界予以批评。前人论《逸周书》,或以为战国时人作,或以为战国前人作,或以为战国后人作,或以为秦汉间人作,或以为汉以后人作,或以为东汉魏晋间人作,或以为历战国秦汉而渐增成,或以为春秋已有,而战国后又辗转附盖而成,不一而足。论说虽繁,但各家均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其书有《序》。我们知道,所谓“《周书》七十一篇”,实际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孟子》中尧舜故事的考察,可以发现孟子时代《尧典》与西汉时代有很大不同,其文字信息要多于西汉今文本,内部结构、叙事顺序也有不同。《孟子》引述的舜故事多数与伏生本《尧典》相关,且战国、秦汉时代文献引述的舜故事,也多在伏生本《尧典》叙事时限之内,故战国时代若存在一篇《舜典》的话,它要么不为多数学者所知,要么混杂在伏生本《尧典》之中。《孟子》的引述间接指向的那个《尧典》当是一个很主流的本子。这说明,在战国中期,齐鲁地区《尧典》的主流版本与伏生本《尧典》不同。今本的顺序,从西汉司马迁的祖述及刘向的校书分析,至迟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而且是邹鲁儒生的主流版本。  相似文献   

20.
关于八卦产生的时代和作者,中国古代的易学家们都认为是“伏羲作八卦”。也就是说,八卦是由原始社会一个名叫伏羲的人创造的。这种看法始于战国后期的《易传·系辞》。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肯定了这种意见,他说:“自伏羲氏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六十四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