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诗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元日》诗,描绘了一幅古人辞旧迎新的喜庆画卷。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中国春节的传统习俗,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从上世纪90  相似文献   

2.
最早的年画。年画起源于古时的门神画。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载道,汉代民间已有了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了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 最早的春联雏形。产生于秦代前后,称作“桃符”。《续事始》中载有“《玉烛宝典》曰,元旦选桃板著户谓之仙木,今之桃符也。” 最早的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年画     
《社区》2008,(23):32-33
民间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相似文献   

4.
联为心声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年关大节刚刚过去。除夕换桃符和贴新联,为的是祈福。当中好的对联,常常渗透了浓浓的人性和个性。真是文为心声,联为心声。  相似文献   

5.
画年画     
《新少年》2012,(Z1):72
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憧憬的艺术表现形式。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每逢春节,中国农村老百姓差不多每家都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各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春节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下面是一幅木板年画,可是,它还没有上色,请同学们拿起笔,为它填色吧!  相似文献   

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台湾民间,春节习俗与海峡西岸祖居地闽南地区大同小异,台湾民间有“时年八节”之说,而春节则为八节之首,也倍受看重。 台湾别具情趣的过年,从腊月二十四日便拉开了序幕。这一天,家家“扫尘”之后,有的就开始换贴新年画、新春联,烘托节日气氛。这一天,家家户户要买又甜又粘的蜜饯、茶料,放到灶台的  相似文献   

7.
正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过年染上了喜庆的红色;买年货、穿新衣、包饺子、团圆饭,过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过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中国人的年就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一路走来。多年来,我收藏了40多幅规格不一的反映春节习俗的黑白老照片,它们默默无声地记录下春节传统习俗。每每欣赏这些老照片,一缕缕年的味道便从  相似文献   

8.
百科瞭望     
我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白族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长辈。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拜年不串门,并禁用刀、剪、斧等铁器。早饭一律吃素。初二至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东乡族节日期间,要开展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当尕达至拿杜。“当尕达至拿杜”,即“打土仗”。村与村约好,男女老少齐上阵,…  相似文献   

9.
红包的变异     
红包的由来相当有趣,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只叫“年”的怪物,在春节时跑来吃人,经过几年后,人们终于知道如果在春节时把一些红色的东西贴在门上,并放炮竹,就能把“年”吓跑。但老一辈的人仍不放心,于是把一些钱装到一个红色的纸包里,并派给小孩子,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地过好这个春节。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年画兴衰微探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自宋代普遍流行开始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传统年画的经历了一个曾经年底的家家“总把新桃换就符”到现如今气息奄奄,频临危机的过程。相关的文化及产业界加大了对于年画的关注,探究我国传统年画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挽救的对策,对于我国传统年画这一文化遗产.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爆竹声声震四海, 灯火闪闪映万家, 辞岁迎春除夕夜, 我和爸爸挂年画。 堂屋正中央, 毛主席对咱笑微微, 像和我们把话拉。 “抓革命,促生产”, “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主席语录两边贴, 领袖教导心中挂。 正面布置毕, 两厢我巧筹划:  相似文献   

12.
《诗法论》是翁方纲诗学专论中重要的一篇,代表着作者对诗法问题的总看法。本文联系作者其他言论,对文中诸多难点和矛盾之处加以阐述。翁方纲对诗法的总观点是有法而无定方,重复了诗法论的传统观点;他把诗法为“正本探原之法”和“穷形尽变之法”,而对其意义的阐述又有矛盾之处,本文认为这一矛盾正反映中国诗法论的固有特征。翁方纲《石洲诗话》历代诗歌的分析,正是以“穷形尽变”之法进行诗歌“肌理”批评的实践范例。  相似文献   

13.
春联杂谭     
蔡慰望 《老友》2010,(2):19-19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烈的莫过于春节。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  相似文献   

14.
在太行山上把向往给了北京很小的时候,外婆家大炕正面墙上贴着四条屏年画,共有那个时代的北京名胜景物照片16幅。第三条的第一个是中国美术馆。我站在炕角的一叠被子上,才能用手指到这个景致。我对外婆说:“我长大了,就到这里画画。”外婆家的年画并不年年换,一张画要挂好几年。腊月用莜麦面擦一擦,春节还是新的。中国美术馆在我的童年陪伴了许多时日。我没有做成画家,但对美术馆的好感却没有丢,有机会就到那里看看。今年“六一”前后还带女儿去看了达利的画。同期的  相似文献   

15.
马俏 《华人时刊》2004,(2):27-27
又是一年春来早。在善解人意的春雨中,我在美国的第一个春节姗姗来迟。没有了大街小巷的繁花似锦,没有了绚丽多彩的烟花汇演,没有了热烈吉祥的节日气氛,春节真是要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惆怅中度过吗? 过年的前几天,接到了妈妈爸爸寄来的一个大号包裹,打开一看,不禁喜上眉梢,里面从对联到炮竹(模型)、从唐装到灯笼,应有尽有。一个计划在脑海中刹那间闪出:我要把中国的春节介绍给美国朋友,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中国春节的快乐。 说干就干。叫来了几个好朋友,又把同宿舍的女孩子都叫来,请她们帮我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民族大家庭,人们的春节习俗除以汉族为主的一些传统习俗外,各族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习俗。 白族 春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视的节日。为了过好春节,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长辈回家看儿孙,儿孙回家拜年长。初一,鸡未鸣,人们就开门放鞭炮、挑新水,往家畜头上贴红纸。这天,除未婚女孩外,人们都不  相似文献   

17.
批评家普遍认为,“自白”文学是一种暴露真实生活经验的文学表达,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写真和模仿。如果偏离这种主流的阅读经验,把注意力转向诗歌文本对前文本的重写,采用文本分析和互文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挖掘中美自白诗的审美潜质,审视其在中国的接受,就会发现中国诗人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的共同偏好如何机缘巧合地促成中国“自白”诗的形成,而诗评家把自白标签任意地贴在女诗人身上的做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8.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三、春节需要有新的地方特色漫长的历史岁月 ,曾经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不仅有林林总总的敬天、祭神、拜祖仪式 ,也有各种各样的富有生活情趣的贴春联、年画和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铰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这些习俗至今仍很盛行。由于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因此其在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大都是相同或者相近的。但是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也就在客观上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例如新年必吃年糕 ,南北同风 ,吃年糕表示以后的生活“年年高”。就是这样一种年糕 ,各地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州的桂花年糕 ,宁…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再次火了一把。举办的春节大展"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让许多老百姓在春节期间于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展厅过起了大年。红底黑字的隽秀春联,随风摆动的宫灯红穗,各具特色的传统年画……这些传统春节的象征物件,给大家营造出了浓浓的喜庆氛围。这次故宫史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