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宗禾 《社区》2012,(26):34-35
食、色,性也。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比吃饭更重要的了。在中国历史上,饭局与政治永远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每一个饭局,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饭桌可以改变历史,筷子也可以涂改史书。盘点中国历史上几个足以扭转乾坤的饭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霍文琦 《中华魂》2014,(19):19-21
本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曾于4月23日刊发《历史虚无主义“重写历史”有何诉求》一文,专访北京大学教授梁柱,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政治诉求等从学理上进行了剖析。本期我们专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殿仁中将,从该思潮的传播特点、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等角度,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凡转型时段,"历史"必然登场,历史意识和历史理性蔚为一时人心。其为重要资源,抚慰了当下人生,支撑着艰难时世。晚近中国百年转型,汉语法学因应时代,初成型制,而以历史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学术品格。推而言之,一切法学均具有历史法学品性,历史意识构成了法学的思想品质和精神气质,历史方法是法学运思的基本进路,一切现实的法权安排实际上不过是表现为当下存在的历史存在。其间,法律的历史意识与政治意识具有内在关联,从来同时都是一种政治意识。正如秉具历史意识的政治方始"以行动进入历史",而蔚为真正的政治;充盈政治意识的历史意识以及立基其上的法制和法意,以向现实政治特别是现实政治危机敞开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自己,进而实现了自己。换言之,直面迎应政治现实的立法始具生命力,而以立法迎应政治特别是政治危机,适足为表现为法律智慧的政治智慧,恰恰是邦国政治成熟的上上之境。现代汉语法学占有和运用历史方法意味着抉发法律的文化自觉与政治自觉,由此连缀和努力,"现代中国"作为一个特定的国民共同体与公民共同体,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归属的法权满足形式,而形成"文化中国—民族国家"这一文明主体与"政治中国—民主国家"这一制度主体。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的《公羊》学产生了一套思辨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皇权思想,与现实政治密不可分。为研究作为皇权思想的董仲舒历史哲学,运用文献分析法,从4个方面分析其历史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认为,董仲舒的《公羊》学具有3个特点:提出天命—神意史观,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解释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君权神授说论证皇权合法性;提出王朝的三统循环的历史规律,将君王上升到历史主体的地位,认为皇权永恒;提出历史变易理论,呼应政治变革。从董仲舒以“三统”说和“大一统”说相配合、相交织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汉皇权巩固与扩张的政治背景下形成的,对比同时代罗马帝国未能产生高度系统化历史哲学的情形,这一点更明显。董仲舒历史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皇权思想,既论证了皇权统治合法性,又为当时皇权政治的发展与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是一位超凡的政治思想家,也是一位独到的社会历史哲学家。他所创立的以辩证唯物历史观为特征的历史哲学,不仅丰富了人类思想理论宝库,而且引起了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本文就笔者的理解,对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建生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使世界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具有本质性变化意义上的革命,同时也展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意义上具有的合法性。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工作舞台上提供了反映民主、平等与正义的制度形态。社会主义在人类发展的价值选择上否定了崇尚强权、剥削、张扬两级分化的理念。社会主义在国际政治工作活动中恢复了大多数国家、民族与大多数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进程,是人们受到干涉的时间。文学的历史性是福克纳与莫言主要作品的显性特征。借助主观化叙“史”方式,两位作家完成了对各自历史转型时期社会现状的艺术表达,构筑了一个文学、历史相互交织的文本世界。其历史书写不再拘泥于盖棺定论的历史事实,而是演变为掺杂着政治目的的个人言说,折射出作家对历史时空中的政治权力和等级秩序重新审视与干预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8.
关于历史制度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历史是克服人类理性局限性的一个主要途径,他们以历史为手段,从各国历史发展和比较的过程中去探求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不同过程,同时注重以制度为核心来考察历史、分析历史,重新确立了国家在政治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历史制度主义强调政治制度对公共政策和政治后果的重要作用,又特别强调政治变量之间的排列方式对政治后果的重大影响。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历史制度主义开辟了政治科学研究的新空间,也存在制度涵义的界定过于宽泛、分析问题具有在时空上的滞后性等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西塞罗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为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一方面,历史的作用在于论证了罗马共和国政治体制的优越性,他把历史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其政治理论上面;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历史写作者最好是演说家,因为历史不仅可以为演说家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历史只有通过演说家的活动才能实现其为国家服务的功能.在为政治服务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指导下,西塞罗把历史融进了他的政治哲学,他的历史思想呈现出与现代史学求真诉求不同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政治哲学蕴含一种诠释学的解读空间,这种解读能将效果历史意识引入其建构主义立场,该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反思平衡的彻底程度。如果反思平衡足够彻底,就足以在效果历史构成的视域循环中公平对待各种传统正义观构成的前见。围绕这一基点,罗尔斯在其前后期思想中分别发展出两种反思平衡形态,但这两种形态分别陷入不同困境而暗中引入基础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奥援,从而一定程度削弱了其政治哲学本应蕴含的诠释学意蕴。一方面,这表明罗尔斯政治哲学的证成理据并非全然基于反思平衡,另一方面则表明罗尔斯政治哲学在证成问题上仍缺乏足够的历史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11.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印度的历史和文化都独具特色。历史上印度人民屡遭外辱,印度国土分多合少,印度文化兼具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这些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造就了印度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从整体上看,印度文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博大的文化包容性和软弱的政治整合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儒家起源于治国安邦的政治活动。儒家的古代圣人是伟大政治家,儒家传承周代国家治理的礼乐文化。孔子儒家关注社会人生,担负入世参政的使命。对于政治,孔子有非常全面深刻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中,孔子儒家政治思想不断传承发展。在当代中国,许多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和儒家思想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它具有指导实践、科学预见未来的强大功能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世纪之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历史条件、问题焦点、认识对象、政治原则以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上形成了一些历史特点,这些特点使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具有时代的前沿性。  相似文献   

14.
隐士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历史上不同朝代的隐士有其不同的特征,隐士对当时历史、政治、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始终高度重视深化历史认知,通过系统建构科学的历史知识体系,不断获取推进事业发展的信心、智慧与力量。面对新征程新任务,中国共产党仍需在守正创新中持续推进和不断深化历史认知,有效筑牢历史记忆,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真正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8,(10):24-25
在古希腊历史上的几百年时间内,不仅是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宗教中心,也是外民族、外地区居民向往的圣地。在古希腊时期,阿波罗神谕享有世界声誉,甚至连一些外民族碰到重大事务时也专程前去礼拜请示。所以,制造阿波罗神谕的特尔斐祭司常常染指并干预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正史及方志中以国家为中心的民族历史书写范式,将各少数民族历史不断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少数民族由“化外”向“内属”的过渡,无意中形塑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此过程中少数民族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和文化行动进行回应。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是中央与地方双向用力的综合架构,对中央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挖掘,方能呈现出民族历史发展的整体面貌,为当下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历史基础,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历史电影作为多元话语与意识形态争夺的文化场域,提供了一面从文化层面观照社会问题的 “影像之镜”。历史文本的每一次改写,都意味着话语生态与文化体系的改变或重塑。种族问题深植于美国的建国史与发展史中,并在不同历史年代的影视作品中延展出殊异的叙事文本,也暗含了种族政治在美国社会中的走向与态度变迁。通过梳理美国历史电影在叙事话语上的嬗变,将不同时代表征同一历史事件的影像文本相互对勘,从而揭示了美国历史影片的种族转向既是种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以不同的接合策略介入现实,指引少数族裔进行平权抗争,从影像话语出发不断形塑着美国种族政治的时代地形图。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无论中西,政治与历史关系密切.本文在分析西方历史观和政治观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西方史学发展进程中政治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演变进行了论证和剖析;最后指出在西方史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史学提出了新情境下的"政治"与"历史"的新内涵,从而改造了传统的"政治"与"历史"的关系,事实上起了非政治化和泛政治化的作用,但无论就内容还是本质来看,"历史"从未离开过"政治","政治"也须臾没有离开过"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时代性;进程具有曲折性;理论创新具有继承性,反思历史,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论、内容和制度上进行创新,这对增强党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