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通过在河西走廊典型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对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中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以及不同种植区域农业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进行了分析,表明河西走廊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绿洲区光、热、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将为该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重新定义绿洲概念,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荒漠化和盐渍化、发展特色产业、知识化是实现河西走廊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性为依托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在河西走廊刚刚起步,存在着规划认识不到位、地区分布散乱、项目形式单一、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据此,开发河西绿洲乡村旅游要以“求异”——创新产品,多层次、多样化为主要战略;以“存同”——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保证河西绿洲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促进该区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条件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指出了河西走廊的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通过建立节水型农业、科学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耦合等手段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及效益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清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与农牧业经济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代在西北地区实施农业开发的过程中 ,主要采取移民实边、兴修水利、调拨生产工具、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作物优良品种等措施 ,解决西北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不仅解决了当地驻军和居民的粮食供给问题 ,而且对传统的经济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确立了农业经济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以社区民众为对象,以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分析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本面貌,测量了社区民众的态度、评价和认知.提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这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河西水资源与发展节水农业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西走廊是以内陆河绿洲经济为特色的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河西水资源利用存在农业耗水量过多和水资源利用率过大的问题,这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农业之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长久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民族交通枢纽,历史上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有明显的文化边缘性特征.当前河西走廊的多民族关系呈现出民族杂居程度不断提高、族际交往日趋密切、语言趋同化现象明显、民族意识增强等特点.当前河西走廊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经济利益纠纷、人口流动加快及民族意识的差异等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明初,为解决河西走廊的军需供给问题,明朝以出售食盐专卖权为突破口,吸引商人到边仓上纳军需。此后,开中制逐步由临时性的措施演变为常态化的边饷供给制度,具体形态也经历了由实物开中到货币开中的演变。终明一世,开中制的实施促进了河西走廊军需问题的解决,加快了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强了河西走廊与内地间的联系,提高了河西走廊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考古发现的两汉小麦遗存按种类可分为炭化籽粒和文字类遗物,这些发现印证了传世文献和出土简牍的相关记载。从空间上看,该时期小麦种植集中分布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及河西走廊地区;从时间上看,其发展历程以汉武帝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西汉晚期始,小麦在农业种植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与统治者的重视以及农业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但从总体上讲,两汉时期的小麦种植在农业中仍处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1.
在与准噶尔将近百年的军事斗争当中,河西地区逐渐成为清廷经营西疆的战略基地和进军新疆的战略通道,地位越来越重要,河西走廊之肃州、甘州、兰州先后成为陕甘总督及甘肃巡抚、甘肃提督治所。从甘肃行省系统的两个体系来看,其建置重心均位于包括兰州在内的河西地区。自顺治二年至康熙二年,甘肃军政建制的两大支柱——甘肃巡抚和甘肃提督建置完成,其治所均位于河西诸城,反映了清代河西走廊在甘肃行省的重要性。就甘肃行省的军事政治地位而论,无论从控驭番回的角度,还是从经营西疆的要求来看,河西各府州之重要性明显超过河东各府州。  相似文献   

12.
河西走廊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武帝时代,政府通过移民实边、设置郡县、军事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使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开垦,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当今的开发中应该遵循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使开发程度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河西走廊一带的经营方略和具体举措,以及围绕这一经营活动在朝廷内部所展开的论争。文章认为,李世民着眼于经营河西、开发西北的政治实践,表现了他高人一筹的远见和智慧。  相似文献   

14.
“客民”就是战争与人口消长的必然结果。与“客民”伴生的,是一系列对清朝社会发展影响甚巨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问题。清朝调处客民问题的法律措施主要有:准予客民异地入藉,给予垦荒客民以农资借贷支持,给予垦荒客民税收优待,将所垦土地授予客民“永为已业”。它们主要以皇帝谕令、地方章程等法律形式出现,明显呈现出阶段性,对客民流向性进行了有效的引导,但对客民流量的后期失控缺乏预见与应对,未能有效协调土客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清代社会的发展、天灾人祸、清统治阶级的政策、蒙地内部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乌泰蒙荒招垦的国内原因,总的来说,乌泰的招垦蒙荒同清政府对蒙地的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甘肃河西地区在西北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优势,指出了“再造河西走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并依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清末时期,安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变革都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徽地方政府也为发展农村社会经济,不同程度地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推行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如推广经济作物技术、改良农产,兴办农业学堂、发展农业教育与普及农业知识,创办农政机构等,这些政策对安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安徽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引起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部分变革,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商品化、手工业的发展、集镇的勃兴等三个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安徽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经济依然是在徘徊、反复状态下畸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人地矛盾等引起的晋、陕等地百姓大量涌入归化城土默特、鄂尔多斯、察哈尔等地,使该地区的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促进了农耕与游牧文化的交融。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并呈现出游牧由南向北收缩,农耕区相应向前推进的态势。该文主要以“走西口”移民产生的历史根源、活动范围、其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等几个点作为研究对象,对“走西口”移民活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封禁东北政策的破产,关内流民大批涌向东北。流民的到来,传播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带来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加速了东北的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剧增,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东北商品粮基地初步形成。这一切,与广大流民含辛茹苦、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是不可分的,流民堪称发展东北农业经济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20.
晚清政治小说以全新的时空想象,设计国家未来发展模式,这种想象在时间上着眼未来,空间上着眼世界。中国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走向世界。传统农耕社会的理想是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晚清政治小说国家想象超越这种小农的社会乌托邦。政治小说的直接功利性超过了它的艺术性,政治小说本身代表上层知识分子的集体愿望,没有贴近普通民众的想法,因此没有实现新民启蒙的最初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