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欢随郑和三下西洋,担任阿拉伯语翻译,为下西洋的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马欢信仰伊斯兰教,是穆斯林。根据他会说阿拉伯语、信伊斯兰教、姓马,又主要说汉语用汉文写作,我们把他的族属识别为回族。他是回族历史文化名人。马欢写的《瀛涯胜览》记录了下西洋者的见闻和所到地区的概况。在“西洋”史地学三书中,《瀛涯胜览》对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载最详,因而最为重要珍贵,并且对后来的“西洋”史地学书和中西交通史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明代永乐年间,会稽人马欢作为阿拉伯语翻译,曾经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其后,他将周游列国的见闻记述成《瀛涯胜览》(以下简称《胜览》)一书。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中外关系史专家冯承钧先生依据《胜览》的法文注释本,对此书进行了校注。冯先生的《胜览校注》解答了不少疑问,成就颇著。然而,笔者认为此校注本对一些牵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名物尚未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是明初盛事。即使在十五世纪初年的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壮举。在这宏伟的历史画卷中,“体势巍然”的宝船,一直是人们视线的焦点,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一)在本世纪的三十年代,曾出现过研究郑和的高潮。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学者冯承钧曾于1934年将马欢的下西洋纪行著作《瀛涯胜览》校注后出版,名日《瀛涯胜览校注》  相似文献   

4.
郑和远洋航行的伟业,《明史》、《明实录》均有记载。明代专门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书有: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张昇的《改正瀛涯胜览集》,顾蚧的《海槎余录》、巩珍的《西洋番国志》、黄省曾的《西洋朝贡典录》等。除此之外,明代的石刻碑铭,如福建长乐南山三峰塔寺的《天妃灵应记碑》、江苏娄东刘家港妃宫的《通番事迹汜碑》及近年江苏太仓发现的《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等,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明初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随行的马欢撰《瀛涯胜览》、费信撰《星槎胜览》、巩珍撰《西洋番国志》。三书表达了明朝"宣德柔远",加强中外联系、"共享太平之福"的意愿。书中大量记载了海外各国的天时气候、"土产之别,疆域之制";记载了万里远航中"浮针于水,指向行舟"的行程;还从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向国人介绍海外诸国的社会面貌,用以开阔明朝观察世界的视野。三书说明了中外交流的历史成就和意义,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的重要地位,反映出鲜明的世界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明成祖登基后,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派遣郑和下西洋,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永乐年间,"日落国"入明朝贡,然而"日落国"究竟位于何处,至今是一个谜.事实上,中国记载的"日落国"即阿拉伯人所谓的Djabulsa,中国载籍中又称"茶弼沙国",指的是欧洲,而永乐年间入贡的"日落国"即罗马教皇国."日落国"的入贡,是明代外交和郑和下西洋的一大成就,也是中欧关系史上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7.
28年七下西洋,在东方千年航海史上,不过是一瞬间,但却将整个东方航海事业推向瞬间的高峰。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郑和在古里病逝,副将王景弘将庞大的舰队和郑和的头发、靴帽带回中国。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远洋船队最后一次驶入江苏太仓刘家湾,宝船将永远停泊在那里,在南方温润的港湾里腐烂。皇帝诏令:“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令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令停止……”从此收起的巨帆,就再也没有张扬过。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国与东非各国间交往日益频繁,友谊持续发展。但这种友谊非自今日始,而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创始者,应首推明代杰出的外交家、航海家郑和。郑和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9年之间,率船舶数百艘、水手士兵等近三万人,七下西洋(即今我国南海至印尼婆罗洲以西之地,即印度洋,明初称西洋),历经三十余国,名震中外,史不绝书,但多集中于东南亚和南亚,本文利用现有资料,阐明郑和一行远航东非以及与东非海岸人民建立的友好关系。郑和船队于1413年首次到达东北麻林国(今肯尼亚马林迪),而‘地理大发现’中的瓦斯科·达·伽马第一  相似文献   

9.
郑和下西洋的活动最后不得不中止的根本原因有二:(1)郑和下西洋的举动始终为皇帝所左右,官方垄断的朝贡贸易从根本上违反了经济规律;(2)明朝推行的海禁政策。  相似文献   

10.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及中外交通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重要的一页。与郑和下西洋联系在一起的《郑和航海图》,不仅是研究中国航海史、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我国航海图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最近的一百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郑和航海图》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及文章。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解决了一些有关《郑和航海图》的疑点和难点,使它更加焕发出灿烂的光辉。今年是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撰写此文,对《郑和航海图》作一简要评述,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之西梁女国,学界一般认为是以隋唐时期西羌东女国为本事原型,然而考察东女国的历史记载及其特征,则与西梁女国并无联系。西梁女国的本事来源实即糅合了诸多海上女国的传说而成,如《山海经》的入水而孕、《大唐西域记》的执师子、罗刹女传说、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郑和下西洋时暹罗国传闻等。受《西游记》西梁女国的影响,明代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清李汝珍《镜花缘》之女国均为海上女国。  相似文献   

12.
自近人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辩证》中提出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后,夏承焘先生又撰《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详加考证,断为伪作。去年港台报刊又提出这一问题,讨论颇为热烈。略览众文,以认为此词是伪作者居多。但综其主要论据,仍未出余、夏二先生之文。即:1.《满江  相似文献   

13.
云南以海贝为货币的问题,已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关于海贝的最早来源,一般认为,它是随着商人的活动自印度、缅甸沿着南方丝路进入云南的。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讨论商榷的必要。 海贝,谓(贝巴)子(或作(贝八)子、(扌八)子、(虫八)子、巴子),云南出土的海贝,属腹足纲宝贝科,是沿海地区所产的一种海生动物外壳,云南不产海贝。据有关文献如《证类本草》、《旧唐书》、《岛夷志略》、《瀛涯胜览》,以及《诸蕃志》等记载,可以了解到云南的邻省两广沿海和邻国越南、泰国、缅甸沿海以及印度沿海、孟加拉湾等地都出产海贝。  相似文献   

14.
郑和缘何被皇帝选中出使西洋今年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首次(1405年)下西洋590周年。那么,当年郑和究竟缘何会被明成祖选中,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远航西洋呢?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笔者认为,郑和自身至少具备下列几项重要因素:第一,郑和是明成祖朱棣最...  相似文献   

15.
伟大航海家郑和的乡里家世,《明史》本传记载简略,七十二年前袁嘉谷先生发现并考证了昆阳的郑和父马哈只墓碑,四十七年前李鸿祥将军发现了云南玉溪的《郑和家谱》,袁先生命士厚作了考释,才了解郑和是云南昆阳的回族马氏,父,祖都朝觐过麦加,称为哈只。曾祖名拜颜。1983年、1984年两年,我先后发现了南京的《郑氏家谱首序》及云南巍山的《赛典赤家谱》。《首序》将郑和的家世由郑和的曾祖拜颜上溯到十一世祖、西域布哈刺国国王所非尔,《家谱》更上溯到三十七世祖阿拉伯的伊斯兰教领袖穆罕默德。我对这两本新发现的谱牒,已经先后写了《南京郑氏家藏·北京民族文化宫新发现郑和家谱首序》及《从新发现的赛典赤家谱中进一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两篇文章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6.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依靠“组群结构”的力量,成功地实现了向海洋进军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动用远洋船舶100余艘(最多的一次达208艘),随行者总在二万七八千人之间;访问的国家和地区,少则20个左右,多则40余个;航程“十万余里”。可见七下西洋中的每一次,都是一个宠大的航海系统。而整个下西洋伟业,无疑更是一个庞大  相似文献   

17.
综观古今有关史料与考古遗迹,大同北魏平城形制应是自内而外由宫城、皇城、京城、郭城组成的四重城垣。皇城、宫垣在京城北中部的汉故平城及今操场城中,其京城形制为南北长7里(古里,下同),东西宽3里的长方形之城(明府城仅为其南半城),即南起明府城南墙,北至现火车站一带,计南北长约4 000m,东西宽约1 730m的范围内。其建城时间亦当如《魏书》所记:"泰常八年(423年),广西宫,起外垣墙,周回二十里"。  相似文献   

18.
薛稷文考     
《茅茨赋》一文,清编《全唐文》卷一六一题作朱桃锥(槌)撰。本文通过确凿的资料和分析考证,断定《芽茨赋》的作者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薛稷。  相似文献   

19.
今古本《竹书纪年》之三代积年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古本《竹书纪年》之三代积年及相关问题陈力十余年前,笔者曾撰“今本《竹书纪年》研究”一文①。从今本《纪年》的流传、体例、注文、讹脱及辑文等方面探索今本《纪年》的真伪,以为今本《纪年》渊源有自,体例亦与宋代以前人所见本相合,故今本《纪年》并非宋代以后人...  相似文献   

20.
《明史》中的《郑和传》,记录了我国著名的回族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史事和他建立的勋业。尽管该《传》详略失宜,错误之处不少,但仍是研究郑和的最基本史料。本文拟就《郑和传》中所记郑和事迹,表一管之见。 1 《明史》虽为郑和立传,可是内容却十分简单,该《传》全文不过七百五十多字,而对于郑和生平的记录,只有三十字。对郑和的出身、家庭、原来的姓氏,民族等,均茫无记载。修《明史》者对于这一个当时就闻名于海内外的伟大航海先驱,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