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略论抗战时期甘肃的工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民党西南统治区的研究。相形之下,抗战大后方之一西北地区经济的研究就显得相当薄弱。在西北各省中,甘肃东连关中,北瞰宁绥;南通汉沔、巴蜀,西接青海、新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时期国民党第八战区(即西北战区)长官总署就设在兰州。因而甘肃是战时西北的中心,当时曾一度兴起的“开发西北”的活动,实际上也是以甘肃的开发建设为重心进行的。因此,抗战时期甘肃的开发建设在近代西北开发史的研究中,应当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全国抗战的长期坚持,关键在动员民众,而如何做到有效地民众动员,又牵涉到地方治理的诸般问题。为此,国民党在全国抗战时期实行地方政治改革,其主旨在强化地方行政管理,适度扩大政治参与,以强化行政管理为抗战提供地方支撑,以扩大政治参与调动地方士绅和民众支持抗战的积极性。但其成效却不彰,其缘由主要在于国民党的组织力薄弱,无法真正在基层深耕细作、动员民众。而且,国民党组织和治理的精英化趋向,在战时背景下,对如何动员并呼应海量的最广大底层民众的诉求,显得茫然无措和应对无力,这对因应抗战的全面化乃至战时国民党统治的稳固和战后国民党统治的延续都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桂林迅速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其生活水平的变化,是战时大后方城市居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战前桂林是一个消费水平较低、生活相对安定的内陆小城,而战争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居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的来说,战时桂林居民生活水平呈现出多样性、阶段性和下降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的不同以及战争影响和大量消费人群到来所致。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外交政策上秉承“南联英美,北结苏俄”的外交方针,积极争取国际援助。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苏联全力支持,但对其联合英美的态度却几经变化,与大后方一般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有相当的差距。中共在这一问题上的因应,表明共产国际的影响及国共关系的变化是中共对国民党联合英美外交政策态度嬗变的基本依据,折射出中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及抗战时期政治生态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5.
徐凯希 《江汉论坛》2006,1(10):76-82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由于东部人口的大量涌入,日用工业品的短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为内地手工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遇。地处战区的鄂西手工业与省营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保证战时军需民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为应对军事上的不利形势和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向大后方转移等各种战时特殊状态,在蒋介石主导下,中国国民党在党政军决策体制及其架构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组。通过设立国防最高会议、扩大改组军事委员会以及南京失守后的政军机构改组,不仅有助于稳定国民党的战时领导层,巩固国民党的执政地位,而且有利于贯彻国民党的抗战决策,并使国民党领导层尽可能做到一致对外。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为了发展大后方的经济和建立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重庆的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事业建设。它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政策层面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了大后方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工业标准委员会、全国度量衡局作为其专门机构也积极投身于大后方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大后方工农业的发展,为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作出了贡献;但国民党也有借标准化打击民族资本,发展官僚资本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建设大后方工业,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令,不仅明确规定了战时工业建设的原则、方针和办法,确立了大后方工业发展布局,而且界定了国营、省营、民营工矿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界限.同时,为确保战时工业政策的推行,国民政府还采取了制定工业发展规划、调查工业资源、开展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业投资及贷款、对工业器材实行统制等相关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不仅促进了大后方国营和民营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抗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原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工业内部结构,使重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基本上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化人对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文化人对抗战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唤醒民族觉醒,宣传、动员民众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实现文艺大众化的质的飞跃,创造繁荣的抗战文化;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进程。当下文化人的重要作用更是越来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抗战大后方歌谣是战时后方民众革命心声和思想情感的概括和反映,也是后方民众同仇敌忾、抗日救国的革命斗争历史的记载和写照,真切地反映了他们对民族观念、国家意志的认同、内化与自觉践行的心路历程与实践轨迹;正是承载这种记录和反映的歌谣,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后方乃至全中国民众的民族觉醒与抗战意志,从而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设立的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参加的全国最高"民意机关",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产物.虽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它还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民意机关,但它直接推动和促进了1939年战时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和高潮.  相似文献   

12.
刘国武 《船山学刊》2004,(4):169-172
抗战时期衡阳是大后方的交通枢纽,第三大工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为了摧毁衡阳,日军对衡阳及周边各县进行了频繁的猛烈轰炸,并于1944年摧毁了衡阳市,占领周边各县,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战时衡阳人口伤亡超过77万,公私财产直接损失至少在3亿美元以上,其损失居大后方的前列。  相似文献   

13.
田洪远 《理论界》2013,(6):112-114
陈立夫是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曾一度控制国民政府的党政和特务大权,尤其是在党务方面更是技高一筹。但很少有人关注他曾在抗战时期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并为中国教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拟定战时教育方针政策、组织高校内迁和改进高等教育,以及推进中等教育和调整社会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贡献。本文论述了陈立夫在抗战时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作,希望能够为公平客观地评价陈立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西南实业协会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一个重要社会组织。该协会的前身应追溯到1932年开始的星五聚餐会。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促进大后方实业发展,实业界人士于1939年在重庆组织成立了西南实业协会,并开展一些活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特别是1940年以后的恶性发展对这一时期大后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通货膨胀使大后方知识分子的生活几乎赤贫化,知识者沦为平民,对社会底层的感性体验促使知识界民粹主义倾向的急剧扩张;贫困使知识分子产生强烈的挫抑感,也不可避免地与一度因民族危机而获得各种社会力量广泛认同的国民党政权疏离。另一方面,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使社会分配两极分化,社会不平等问题凸显,从而使知识界普遍关注经济平等,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这种转变既见证也直接影响了抗战后期大后方的人心剧变与政局演变的动向。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国统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业日渐衰退,农村经济日趋萎缩。国民党统治集团拒绝改善民众生活,统制政策摧残了生产,农业政策的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以及吏治腐败是上述“三农”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严重的“三农”问题,加深了国统区的危机,成为国民党败亡大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张华梅 《东岳论丛》2004,25(5):143-145
抗战时期 ,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原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形成了一套战时体制。战时体制仍属于训政时期 ,但由于战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与抗战前的政治体制相比 ,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即一方面有很强的军事性和高度集中性 ,另一方面又具有民主的因素。这种双重性是矛盾的 ,但又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的  相似文献   

19.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央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的中央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王永祥抗日战争时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民党统治区(国统区)的政治体制形成了“战时体制”。对“战时体制”的中央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及评价,学术界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仅就此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始终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蒋介石三民主义儒学化思想体系逐渐成熟之后,以训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成为其贯彻三民主义的重要手段。"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作为国难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训育与统制是其关键。抗战时期,蒋介石通过军事化、训导制、大学党团化等方式强化对高等教育的统制。与此同时,蒋介石以"哲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思想为指导,一面提倡中国固有文化道德,展开高等教育"中国化"的改革,一面将科学增进国力视为强国之道,鼓励实科发展。"教育统制"成为国民党内派系斗争的催化剂,"中国化"的理想被贴上"复古"与统制手段的标签,却遗留下如何平衡中国化与科学化这一不可回避的时代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