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学生普遍对就业薪酬期望较低、就业信心不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自身的就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国家的就业政策、社会的积极支持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此外,家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要制定更为合理的就业政策,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缓解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应用,是我国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与焦点,其重要性已不止于就业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包含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如何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的能力群,是职场上所共同需要的、广泛适用的、可转移的核心能力组件,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和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重视民生、构建和谐的时代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尤为突显的女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就业困境加以审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女大学生缺失必要的就业信心。正是由于就业信心的缺失,导致了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实践中弱化了信息获取的主动性、阻滞了素质提升的持续性、降低了成功就业的实效性、限制了基层就业的开拓性,从而加剧了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与就业困境。进而提出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以保障女大学生就业信心、加强质量培养以构筑女大学生就业信心、注重自我完善以增强女大学生就业信心,助推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步出困境、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发展指导体系培养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依据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构建大学生个性化就业发展指导体系,从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个人就业心理指导、本科生个人就业能力培养三方面展开,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特征,探讨适合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就业途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和社会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女大学生就业观是女大学生对就业认知、就业态度、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影响女大学生确立正确就业观的因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必须从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升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女大学生正确对待创业择业问题,优化女大学生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帮助女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塑造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观念、就业行为有较大影响当前应合理利用家庭因素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建设要求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保障中承担更多责任。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以政府干预为特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就业供给和就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其限度也逐渐显现。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整旨在建构政府调控和引导大学生就业,政府与高校、社会和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保障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在于其就业意愿、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要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因此,政府应努力构建面向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就业政策体系;高校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力;大学生应瞄准未来发展,全面提升就业力。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完善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演变为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成为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的理论依据。社会的进步、营销学学科的发展、就业市场的变化都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提出了新的营销观念、方式、方法、策略,扬弃了传统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统分包分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一次就业政策的变化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影响更大。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大学生的就业政策,调动政府、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积极性,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推进大学生全面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应用,是我国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与焦点,其重要性已不止于就业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包含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如何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界定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的能力群,是职场上所共同需要的、广泛适用的、可转移的核心能力组件,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和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基本构成--个人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指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之实现就业理想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既包括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又包括对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北京地区14所高校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从高校和大学生个人2个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现状,探析了就业能力开发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指出高校的培养定位、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专业设置情况以及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校外兼职、专业培训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高校的课程设计与就业服务状况、学生是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则不明显。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科学定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准确评估其影响因素,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可以从主、客观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主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情况;客观维度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涉及就业目标达成情况。文章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三个方面。由此可以从坚持“五育并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积极拓展家校共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扎实做好大学生生涯教育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着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某些基本职业能力不认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效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本研究对大学生、用人单位和职业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用人单位和职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有较大认同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企业等用人单位使自己的企业发展和大学生个人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主动投身实践锻炼,职业指导教师要尽早地全程指导大学生规划职业、合理就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自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突出。分析了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特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探索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焦虑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严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是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劳动保障部门应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媒体应对大学生就业起到积极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学校应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未来发展早规划、早准备。  相似文献   

20.
新疆民汉大学生就业差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的重大民生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应是政府、企业的共同责任。关注乌昌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既是新疆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疆繁荣稳定的内在要求。民汉就业差距主要表现在就业质量、就业态度、就业地域选择、创业意识等方面。文章着重从这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探索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的路径和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