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史在传统历史撰述中曾居主导地位,但在西方新史学排斥政治史的取向影响下却滑至边缘。新史学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地,也带来了需要正视的"碎片化"问题。历史研究中的学科整合有多种选择,但就转型中的民国而言,由于政治在民元之后38年间已构成无处不见其身影的存在,套用"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极端表述法,似乎也可以用"全部民国史都是政治史"来强调民国政治史研究的重要性。加上与其他历史部类的内在关联,政治史尤其是民初15年的政治史可望作为整合已呈"碎片化"趋势的民国历史研究、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学术进路。但政治史学者也不应坐享前人的恩惠,不思进取。前些年国外政治史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翻"新",并对政治史的本色保持必要的学科认同,由此形成的"新政治史"取径,或许预示了民国政治史研究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至新时期以来,《青春之歌》的接受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解读:社会历史批评立足政治阶级立场,集中探讨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内容;文本批评围绕文本各要素,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及叙事模式加以关注;女性主义批评则结合性别意识与心理分析,从女性话语、知识分子文化心态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国救灾史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水旱等灾害资料整理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史学研究成果鲜见。第二阶段,中外学者在慈善、灾荒、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整体来说,民国灾害救济史在整个民国史和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十分薄弱。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西方书籍史研究值得我国学界借鉴。我国书籍史研究较之西方存在以下不足:一、学术视野相对狭窄,视角单一;二、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不足,不尽合理;三、历时性研究多,共时性研究少;四、研究方法单一,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治史方法;五、文本单一,语言与写作策略单一;六、基本上是单纯的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七、对书籍史的科学与文化生态缺乏研究;八、基本上局限于静态研究,受制于静止的文献与史料,呈现为传统的史料爬梳、罗列与静态分析、总结,因袭考据;九、书籍生产与经营研究十分"薄弱";十、对书籍科技史的研究,或对科技书籍史的研究,基本上尚属"空白";十一、对书籍史研究的"客体"缺乏明确的界定。我国书籍史研究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书籍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成就,以求能够进一步拓宽书籍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丰富书籍史研究的内容,使各科书籍所蕴涵的形式意义与内在意义在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科学、文化与美学诸方面得到历史性的揭示、再现与还原,并且能够尝试运用诸如史性和诗性相结合的叙事性文本语言予以表达。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以新材料研究新问题成为重要学术取向,影响深远。民国史的研究,因为起步较晚,史料又极大丰富,努力扩张材料与问题也是普遍趋向。在不得不缩短战线的情形下,各自挖洞却未必深入,滋生种种流弊,显示民国史研究尚处于发现的初级阶段。随着海内外相关史料的大量涌现以及科技手段的突飞猛进,坐拥书城对于学人变得轻而易举,治学应当超越发现进入发明阶段,重心由看得到转向读得懂,做什么变成怎样做,从而进一步提升民国史研究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6.
文本与意义的关系问题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基本问题,不仅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依据与现实依据,而且有着符合其自身发展要求的客观依据;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的基本问题总的来说有两个极为重要的理论维度,体现为文本与意义之间共时性的和历时性的理解张力以及文本与意义之间的实践张力;马克思的实践释义学为我们缓解理解张力与实践张力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清初至民国三百多年间,樊腾凤《五方元音》直接或间接衍生版本众多,流传广布,社会影响极大,形成了明清汉语语音史、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重要现象。公元601年陆法言《切韵》是音韵学经典,1 400年来派衍孳生韵书甚多,音韵学史上称之"切韵系韵书"。仿此,笔者郑重提出"五方元音一系韵书"概念,指称在编纂形制上韵图与韵书相配合、音系框架上大致反映北方话二十声母、十二韵部、五个声调的音韵学及汉语教科书等语言文献,并将世传诸多"五方元音"系列文献爬梳归理为同构型前提下的三个系列,归纳各自体系特征及影响流波,推动"五方元音"系列语音文献乃至清代及民国音韵学、语音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左舜生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左的早期辛亥革命史著作,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将辛亥革命史研究逐渐提高到学术研究层面,晚期研究进一步发展,更显完备成熟.《黄兴评传》突破了国民党正统学派之藩篱,成为当时最有分量的黄兴传记之一.左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时段、范围、性质、成败均有自己的看法,对辛亥人物及重大事件亦有许多真知灼见.从其研究中,可以发现左氏特别重视史料搜集及整理,注重史学教育功能和历史知识的传播普及以及严谨持重、议论客观独立,擅长归类总结和史实考订等特征.左氏史学亦有研究范围狭小、未做专题研究等缺憾.总体而言,左氏不失为一位多有建树的近代史专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为始端,重点阐述了19世纪以来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核心内容.黑格尔是比较完整、系统地提出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第一人.他明确了市民社会的具体内容,《法哲学原理》是其代表文本.马克思则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经典著作中批判地完善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他们的思想理论代表了近代欧洲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电子文献时代,除了将传统的版本概念的外延予以延伸使用之外,文本与超文本亦成为重要的关注与研究的对象与范畴了。辨析电子文献文本与超文本概念,比较文本与版本之异同,探究文本、版本与超文本之形态、分类及其功用,对于丰富与发展文献学整体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相似文献   

12.
民国的建立,是一个从帝制到共和的"五千年之大变"。需要从更长的时段观察思考民国究竟在哪些基本的面相上带来了变化,这些变化又怎样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立足于古今中外的常态,才能真正认识近代中国出现了不少与所谓传统中国和人类其他社会很不一样的变态。而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这两个新事物,特别是"国、族"关系与"国、民"关系,有着远更丰富的层次和表现方式。国民革命带来了很多根本性的转变,不妨与北伐前的"民国"分别看待。总体上,似可以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共和制"国体"。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对民国史小说创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消除了作家与普通大众的差别,作家只能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待现实、审视历史,从而发现了民国时代稳固、久远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延续性,即宗法组织、亲情伦理、封建等级等传统文化精神对人们的生活、行为的渗透与影响。另一方面市场规则的运作也使民国史小说强化了色情、暴力与神秘等内容,从而构成了另一种限制。  相似文献   

14.
石克 《中华魂》2014,(9):36-38
正不久前看了《文艺报》一篇文章《"民国热"刍议》(作者:窦海军,后简称窦文)。窦文本是因编辑一套《民国思潮读本》而作,文中对民国时期纷繁复杂乃至互相对立的思潮没做任何介绍和评析,却对概念含糊的"民国思想""民国的风范情怀、思想魂魄"大加推崇赞美,而对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则在对比中暗加贬斥,"期待‘民国思想热'即将到来"。文章尽管语言晦涩含混,逻辑混乱,但倾向性还是十分明显的。下面摘录几段,逐段作一点辨析。窦文说,现今没出现别的热,唯独出现了"民国热",这是因为"曾经对于民国史的歪曲、禁锢,在国民心中埋下了好奇、求真的种子,这几年环境有意无意的松  相似文献   

15.
朱熹既有不少排斥、反对史学之说,同时亦有许多赞同、提倡史学之论,这就令人对其史学态度生出困惑。从根本上而言,朱熹并不反对史学,他反对的只是将史学凌驾于、优先于理学之上,这是从辨本末之学来考虑的;另一方面,他反对作为权谋功利之说的史学,这是从义利之辨的角度着眼的。朱熹提倡史学乃是其格物穷理、经世致用思想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哭嫁歌”乃普遍存在于西南地区的一种民歌、民俗,或言之,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其亦嫁,亦歌,亦哭;嫁而歌,哭而歌,歌而嫁,呈现着生动、深刻的生命意蕴,兼容着民俗学、文艺学、心理学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深入研究,细细述评。限于功力,本文仅粗描淡抹:说嫁,说歌,说哭。一、说“嫁”初民无婚。婚乃人类文化之创造,标志历史之过程。婚者,人类两性结合之特殊形态。因两性角度之不同,故可分而述之。按中国传统,或曰娶,或曰嫁。二者最终归属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学者借鉴海外汉学家注重文本诠释的方法,试图以此来推进中国思想史研究,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应该肯定,这对于避免简单化地运用西方思想史的范畴来解释中国古典文本,克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弊病,准确理解中国古代文本的意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以笔者之孤陋,却终有于心未安者。对于西方汉学家来说,研究中国思想史最重文本诠释,是很可以予以同情之理解的。如何以西方语言来准确诠解中国文本,至今还是一个大难题。一个“仁”字的翻译,不知费多少周折;一个“气”字的解释,至今也难得确解;一个“理”字的诠解,也是歧义纷出。可是,对…  相似文献   

18.
从阅读史视域切入,有助于对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主体建构理路进行多维关照。中国古典目录学往往通过文献价值区分来建构文献秩序,以满足历代不同文治需求。这种对阅读“文本”的物质形态、内涵与文治意义的主动式建构,涵盖了阅读活动的所有隐含作者。同时,以政治权力为凭籍,中国古典目录学往往从宏观层面事先限定阅读“文本”的主体意义与阅读活动的主要过程,最终确立其建构书籍“文本”意义的学理依据与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对广告历史现象初步归纳总结、系统研究、深入探讨的三个阶段,我国广告史研究进入了稳定成熟时期.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从广告史宏观理论构建、断代史理论构建、媒介技术理论构建、符号理论构建四个角度归纳和总结广告史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明确广告史研究方法和概念体系,确立明晰的广告史研究范式,从而对后世广告发展起到总结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论”以阐述治国之道为核心而构成史论体系。《辽史》传论继承了我国传统史学中亦史亦论的风格 ,但一概以中原传统价值观念对契丹君臣进行评论 ,不仅导致对辽代许多社会现象无法证明 ,也抹煞了契丹族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