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艺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成为国内文艺学学科反思的热点.当下西方文论界发生的从"理论"向"后理论"的转向提供了重审学科的新契机.对现代学术体系内学科层级关系的考察有助于看清文化研究崛起的真相,知识生产力的大扩张以及加剧的创新压力更是其动因.然而,文艺学原有专业课题不仅其创新潜力并未用完,而且由于文化研究所造成的忽视更凸显了其呼唤创新的急迫性.在"后理论"时期,重返学科本位和文学焦点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2.
正视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知识观和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视野中,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体系性的知识,具有确定的情境性和建构性.通过反思以西方文论范式为重要理论资源的中国现代文论,考察世纪之交文论建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知识型分化及转换状况,可以看出,文学理论的“真理性”仅仅存在于它与文学“现实”的互相映照与互相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只有立足于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由古代到现代、由现代向后现代转型的宏观历史语境,以及各种文论范式所由生成的知识型基底和具体情境,方可深刻把握文学理论知识的建构特质,获得阐释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的理论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审美范式文学理论是在特定时期文艺政策、理论资源、学术事件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生成的。在文学理论范式转型与知识合法性重建的进程尚未完成之时,从公共性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和反思是有必要的。文学观念趋于多元、“有学术”的文学理论论争、有文化抵抗意味的文论话语生产等公共性特征是值得赓续的审美范式文论传统,但审美范式文学理论对审美作“意识哲学”的理解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本质主义知识观则需要反思、调整和通变。  相似文献   

5.
陈太胜 《河北学刊》2004,24(4):98-100
近年来 ,对文艺学学科进行反思的声音逐渐增多。应该说 ,这种反思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富有建设性的。因为只有通过反思 ,才能回过头来看清楚我们走的这条路是否正确 ,是否存在着一些失误 ;我们应该扬弃什么 ,坚持什么。在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中 ,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很正常。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意见 ,这些意见又处在了相互的交往与对话中 ,才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希望这样的讨论继续下去 ,深入下去 ,也希望文学理论界更多的学人参与进来。文学理论的“越界”问题就是这次反思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中年学者认为 ,由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和“文化研究”时代的来临 ,文艺学应该“越界”、“扩容” ,应该把文艺学的对象扩大到生活中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上。这样 ,他们就放弃了对文学本身的关注。还有一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 ,他们承认文化研究有其合理的因素 ,也可以借鉴文化研究的方法 ,但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文学而不是其他 ,因为文学并没有终结 ,文学依然活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 ,能使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作出慎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2012年的文艺学研究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并没有如前些年一样高度集中地、持续性的研究热点.但在围绕文艺学向前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上,文艺学研究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2012年文艺学研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文艺学研究的几大关键领域,如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以及对新的文学现实(视觉图像和新媒体文学)的关注中,研究者表达了对“接地性”、“及物的”以及与具有相同价值取向的“本土的”、“中国的”、“现实的”的关注,并且各个方面均有可圈可点的研究推进.  相似文献   

7.
文艺学理论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 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理论形态中存在的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 1 2月 3日至 4日 ,第四届全国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文艺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70多人会聚一堂 ,共同探讨文艺学学科建设问题。面对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化研究、文化诗学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等发展潮流 ,本届研讨会提出了“文艺学学科的拓展与边界”的中心议题 ,着重探讨了当代文艺学面临的危机与自身建设、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与反思以及高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等问题。与会专家都提到了当下文艺学面临的危机问题。山东大学曾繁仁教授指出目前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对传统的文艺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前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主要在于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不是建立在必要的文学积累与储备上,已经演变为知识的自我推演与整合,从而导致文学理论知识与文学实践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距离,知识的交换只能在知识生产的内部完成,又反而加速知识生产的运转,最终导致文学理论知识的无根和膨胀.化解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危机,应着力改革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重视知识生产主体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积累,让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生产中的问题意识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改进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方式,把文学理论知识真正引向广阔的文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7,(10):149-153
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对传统学术与文艺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后现代各种消费文化现象,文艺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艺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章就解蔽文论与文论家的"失语症"、实现当下文论与文艺的同步性发展、拓展文论创新的方法论视野展开言说与回应,探寻文化转型大语境下文论创新的逻辑前提,以期获得既具学理深度又富人文关怀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力模式.第一,文化研究的多元立场、知识阐释解构了本体论,形成了知识型文学理论的权力.第二,通过交流创造理论范式成为文化型文学理论的权力模式,权力流转于反思与元理论之间的博弈中,并已潜入理论地表.第三,文化研究增强了文学理论范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为重新赢得社会影响力打开了思路.但是,范式的流散化、随意性使得一时间很难取代元理论体系的优势地位,"文化"与"文本"的异质同构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文学本质观和我们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庆炳 《社会科学》2006,(1):98-102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时代精神、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也不断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文艺学正是在对现时代文学艺术变化和文学理论自身的双重反思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近些年来,文学创作日益呈现出边缘化和多样化的局面,而文学理论则在各种西方理论思潮的影响下不断 "越界"、"扩容"。如何认识文学创作在人类精神文化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认文艺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及其问题成了当务之急。有鉴于此,2005年10月在中南大学举行的"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三位长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别结合自己从事文艺学研究和参与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讨论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与反思——赵宪章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这些年来,围绕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此起彼伏.但真正构成对文艺学学科合法化危机的主要原因无外乎两条:一个是"文艺学"这个学科出身不好,沿用了前苏联的名称和路数,这给许多人以口实,认为文艺学没办法与西方学术接轨.二是文化研究引进中国之后,其研究方法和关注对象都大大超越了文学研究的领域,其重灾区就在文艺学.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学热主要是"美学热"、"方法热",多多少少还推动了文学研究范式的转型的话,而现在的"文化研究热"则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现代文化理论,失去了激活文学的因子.您对当前的文艺学学科反思问题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度能够被称为热点的文艺学研究问题大体仍然是新世纪以来重大问题论争的延续,但是历史意识、本土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的增强却是文艺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化的表征.200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后三十年"使文艺学六十年的反思与回顾充满了复杂而纠葛的难题;在文艺学的本质论与建构之争中,争论双方虽在"本质有无"上有分歧,但均自觉放弃"本质主义思维"应该是难得的收获;围绕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和以"实践存在论"为代表的理论发展之争仍很激烈,甚至带上了个人意气;文化研究在淡化了与文学研究的边界之争之后,其自身的学科之惑和机制之难则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重心.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经过"审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图像时代与文学的未来"等理论热点的讨论,国内的文艺学研究取得了渐进式的发展。但是,在文学与日常生活界限日益消融的图像社会,传统文学的形式边界已经成为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局限。文艺学作为研究艺术的门类之一,不仅要扩容转型,而且要跨越历史边界,提升理论思考的视野,上升到艺术学、大艺术学的理论高度。文艺学既是自上而下的美学研究,也是从语言媒介视角展开的自下而上的艺术哲学研究。语言和文学的关系、语言作品怎样成为艺术已经成为文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方法论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不断涌现出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思潮的影响,作为"文艺学"和"美学"这些特定理论学科的研究者逐渐陷入一种空前的"困境"之中.如对文学理论研究对象理解的模糊,文学理论自身对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文学现象解释能力的弱化,文学理论研究遭到了以"文化研究"为代表的新的研究范式的冲击与挑战等.理论"标新"意识的盛行、文本"解构"情绪的张扬以及主体"超我"关怀的下降都不同程度地加剧了文学理论自身的"困境".因此,在当下形势中重构文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便成为必然之举.只有在坚持"综合创新"的辩证原则下,探讨文学理论自身的转型问题,通过理论研究者与大众接受群体的双边努力,才有可能使文学理论走出"困境",走向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 2 0世纪的理论旅行中普遍存在的语言学对各个学科的渗透 ,文学性不再成为文学的特有属性而成为众多理论的共性 ,不仅仅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美学概念 ,而是指由此引申从而渗透到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积极参与社会历史的生成发展并成为诸多领域潜在的统治性的因素 ,构成了文化社会的显著意识形态特征 ,其强大的渗透力可以化解当前文学、文学研究、文学理论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本质不同于性质,它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最高性质。文学本质问题与学科体系互相关联。文艺学可以划分为元文艺学、一般文艺学和各别文艺学三个层次。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并非一般文艺学,而是各别文艺学层次上的一种理论,它是从社会角度观察文学的结果,是文学社会学或文学政治学,它所阐明的是文艺的社会政治属性而非文学本质,文学本质问题则是一般文艺学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文艺学关于文学本质的结论与意识形态论文艺学关于文学社会政治属性的结论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的数字媒介文化语境中,一种不同于传统纸媒文学的新兴文学形态——数字文学在迅速崛起.当代文艺学要获得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越界"和"扩容",但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日常审美形态、泛艺术统统纳入文艺学研究范围,使文艺学演变为文化研究和泛化的艺术研究;而是突破仅以纸媒文学为研究范围的传统边界,把数字文学也正式接纳为文艺学研究对象,从纸媒文学与数字文学叠加共生的当代现实出发,重新设定文艺学的相关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