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教研室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以《毛诗》的“变雅”概念来解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小雅》怨诽而不乱”,在这条注释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作为刺诗的《关雎》、《鹿鸣》为什么居于正风正雅之首的传统大学案。根据司马迁所习的《鲁诗》,“《小雅》怨诽而不乱”不是指《六月》以后的“变雅”,《小雅》的怨诽基调是由其始篇《鹿鸣》奠定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实际上沿袭了一个传统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雅”在先秦文化土壤里诞生,经历漫长的文学演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审美倾向、一种文学评判标准.“雅”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美学范畴,其审美内涵从对上古音乐的描述中孕育而出,在《诗经》文化传承、文人审美与创作追求、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特定文化氛围影响下,过渡到文学评判领域,具备丰富的审美意蕴,形成一套对“雅文学”进行品评行之有效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3.
论“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用以品评人物风度或鉴赏作品风格,成为一种艺术审美理想和文学批评标准。“雅”是一个内涵丰富又发展变化的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学风尚对“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家、批评家对“雅”又有不同的诠释,如果把历代关于“雅”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则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以正为雅和以超逸为雅,实际上也体现了儒道二家的审美理想。刘勰说“雅俗异势”(《文心雕龙·定势》),雅者俗之反,雅俗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古人往往对举而论之。雅俗之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历久而常新的题目,在当时以至今天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  相似文献   

4.
宋代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又是一个转折点。它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即处于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宋代文学的繁荣并不亚于唐代。《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唐人别集近二百种,而著录宋人别集近六百种。据《全唐诗序》记载,唐代有诗存世者“凡二千二百余人”,宋代  相似文献   

5.
《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除文学属性外,其《雅》《颂》篇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初民的宗教行为、心理及朴素的宗天思想与多神崇拜构成“雅颂世界”属神性的一极;而初民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建构了“雅颂世界”的宗教基石。“雅颂世界”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中国宗教思想的人文精神,隐含着寓政教于神恩的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6.
前人在论及文学源流、《楚辞》地位之时,尝以为屈子骚赋为继往开来之一代文学。刘勰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己轩翥《诗》人(《诗经》的作者们)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1)王国维称:“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2)鲁迅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子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3)  相似文献   

7.
报告文学《金沙江大裂变》是“写中心、唱中心”的产物,又是运用“三结合”创作方法撮合而成;报告文学不是“史话”,《金沙江大裂变》则是错误百出的大杂烩。其《主编阐述(代后记)》则是一篇只有在文革时期才能得见的文学宣言。  相似文献   

8.
散文的心     
讲中国文学,最先让人想到的并非诗歌,而是“文”或“文章”。中国文人历来有一种共识,不妨叫做“文章正宗论”,即认为“文”的历史最久,作者最夥,成就最大,形式也最灵活、最具包容性,“诗”则位列“文章”之下,甚至隶属于“文”。西人论文学,推本溯源至于“诗”,“诗”乃一切文学之顶峰,故亚里士多德《诗学》雄霸西方文学理论数千年而不坠。中国古代讲文学,一“文”字足矣,理论上可媲美亚氏《诗学》者,《文心雕龙》也,而刘勰之“文”,一如陆士衡《文赋》之“文”,兼赅众体,诗歌韵语自不能外。这是东西方“文论”、“诗学”理路及符号体系之…  相似文献   

9.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学命题,与此同时,周作人还创作了诗集《过去的生命》中的诗歌。《过去的生命》主要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中的三方面重要内容:“人道主义为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  相似文献   

10.
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了,但刘德华在北京唱《东方之珠》、唱《中国人》的情形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尤其是他高歌那“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时的渴望和坚毅的神态,让不少过去对他有偏见的人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与文学之亲缘关系渊源已久;从因音乐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元散曲”……音乐与文学一直是相伴成长,而将音乐与语文结缘似乎也就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岳英灵集)中体现的文学思想的考察,探究盛唐文学繁荣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河岳英灵集》所涉及的文学风格、思想内容、文学形式和情景交融等进行剖析,研究表明,殷瑶评判诗歌“雅奇”并重,“兴象”“声律”与“风骨”并举,具有开放性特征,在盛唐时代具有代表性。这种感性而客观、开放的审美趋向反映了唐人开放和宽容的时代精神,是诗歌在盛唐形成高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3.
受实用学术思潮的影响,明清之际兴起一种文学诠释《诗经》社会功能的现象。诠释者褒扬《诗经》“直道而行”的“美”、“刺”精神,阐述“变风”、“变雅”以情感人的教化方式,肯定《诗经》绞迫直露的审美风格,探寻《诗》“可以观”的原因,并指出《诗经》与应用文发挥社会作用时有“虚用”与“实用”之别。诠释者诠释《诗经》的社会功能时,注意了“《诗》之为诗”的文学属性,是对《诗经》社会功能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借用《大般涅槃经》“月爱三昧”来论述佛学上的呈露清凉本体和文学上的忽隐忽现、翻苦为乐之境,极尽变幻和超脱之美。金氏《唱经堂圣人千案·独超案第十三》和《怀感诗序》等篇还模仿《大般涅槃经》的文体来阐述“月爱三昧”。钱谦益、金圣叹等人皆通过佛经古注疏这一中介而关注“月爱三昧”,折射了明清之际江南佛学的征实风尚与文学的互动。以“大般涅槃经体”建构“月爱三昧”之境,体现了金圣叹化实为虚的文学才能。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先秦“雅”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的“六义”,历来一般同意孔颖达的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即风、雅、颂是《诗》的不同诗体,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今人对《诗》的“六义”的研究,偏重在“赋、比、兴”方面,  相似文献   

16.
《诗经》里有一种由“叠音形容词+者+单音节名词”构成的四字格(本文称为“BB者A”式)句型。这种句型,《诗经》里不多见,仅出现在“风”诗的《豳风》和“雅”诗的《小雅》里,据初步统计,除重复出现的外,共有七例,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辨骚》篇论《楚辞》说:“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体慢(“慢”,依唐写本当作“宪”)于三代,而风雅(“雅”,依唐写本当作“杂”)于战国:乃  相似文献   

18.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作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象征,“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一直受到不同人群的喜爱,而且也没有迹象显示谁能在“PK”大战中胜出。看来,作为两种艺术品位的典范,它们要长期“共存共荣”下去了。可是《阳阿》、《薤露》呢?恐怕除了专门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人之外,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就现实而言,标…  相似文献   

19.
论西周春秋之际贵族的政治批判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自其结集成书以后,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自毛、郑之学始,《诗》遂有所谓“正经”和“变风”、“变雅”之分。《毛诗序》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诗谱序》说:“后王稍更陵迟,懿王始受谮烹齐哀公,夷身失礼之后,邶不尊贤。自  相似文献   

20.
《诗》研究一直被经学、文学两大传统所左右,研究成果往往因囿于学科视野狭窄而产生偏颇。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诗》研究,则试图将《诗》研究的经学和文学两大传统融合起来,并引进历史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诗学的理论,将《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的文化语境中,对其做跨学科、交叉性、汇通性的全面观照,从而揭示出《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文化生态学阔大的研究视野之下,《诗》研究中的许多学术难点,如《诗》之发生与成书、《诗》之“雅”“颂”的文化价值、《诗》之“变风”“变雅”的缘由以及《诗》之“十一国风”的艺术风格,都变得逐渐明晰起来或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而且,通过对《诗》的文化生态学研究,《诗》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也慢慢被梳理、提升出来,《诗》之“变”打破了“雅”、“颂”时代的王官之学的一家独大和思想禁锢,《诗》之“十一国风”则开拓出了士大夫的自由风气、忧患意识、批判精神、家国情怀,这些都为诸子之学的“百家争鸣”开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