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珍 《民族学刊》2015,6(6):68-73, 113-114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认为北川羌族自治县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区位、人才、政策、智力等方面的优势,建议通过调动政府、学校、家长、学生及民间力量等路径来实现在羌区学校教育中有效地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范雨涛 《民族学刊》2018,9(2):52-58, 114-116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下,尤其是“5?12”地震后羌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使得羌族传统文化生态遭受极大的冲击,面临着文化空间退化、特色文化资源流失及利用不足、传统村寨凋敝、包括羌语、羌族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趋势加速以及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亟待恢复和重建等问题。基于文化的多元共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狭义传承和广义传承以及格兰特濒危音乐评估框架等理论视角,在分析羌族传统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对策:维护羌族传统村寨的传统文化生态;恢复和重建现代语境下的羌族城乡社区传统文化生态、构建和完善羌区城乡特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恢复和拓展羌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借助新媒体运用创新性思维和手段保护传承羌族传统文化、建立羌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及其与社区的互惠和回馈机制。  相似文献   

3.
程玲俐  张善云  吴铀生  侯燕 《民族学刊》2012,3(5):75-78,95-96
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诊病治病临床经验,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虽散见于民间,在羌民族种族延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羌族医药必须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这些措施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曲 《民族学刊》2017,8(2):56-61,113-115
在彝族的付拖图里,蕴含了五行及生肖.在《羌族释比图经》中蕴含了五行生肖内容,表现出独特的羌族文化特色,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彝族和羌族的先民都与古羌人有密切的关系,而古羌人与中原先民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彝族和羌族的五行生肖文化与中原五行生肖文化当有文化渊源关系,只是在后来的传承中,因为传承主体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民族特色.因为羌族没有文字对自己的五行生肖文化加以定格记录,所以现在对之抢救和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5.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3,4(6):18-27,96-98
羌族口头传统的口头传统遗留较为完整,在灾后重建中获得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呈现出传统文化生态恶化、释比减少、羌语濒危等诸多危机,文化展演、释比城镇传承成为羌族口头传统的新特点。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尊重传承主体,达成政府、学者、民众、企业等多元力量的有效整合是传承口头传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玉 《民族学刊》2017,8(3):90-94
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是北川羌族自治县最有代表性的羌文化遗存.其舞歌以羌语演唱的古老民歌为主,其舞蹈动作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以"顺手顺脚"为基本舞蹈形态,舞姿独特,简约舒畅,节奏感强,是羌民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北川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笔者通过对北川民间艺人的走访,并比对一些宝贵的资料,对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的舞蹈及音乐特点进行了分析,以便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北川人,能够不忘初衷,守住根基,将传统的萨朗舞进行生态、有序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刊》2015,6(2):2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博物馆之一。其中的羌族馆有释比文化和羌族文化综合两个展厅。释比文化展厅通过实物、模型和图片介绍了勒色——祭坛、神龛、释比法器、释比面具、祭祀馍印、释比祭祀活动、释比戏等,同时也展示了释比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景。羌族文化展厅中不仅展示了与羌族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服饰、碉楼、羌笛、生活器皿、狩猎器具,还展示了我馆的珍贵文物——清代的皮铠甲和用水獭皮包制的清代土司服饰,以及羌民族古老的传统妇女节——瓦尔俄足和羌族服饰中的珍品——羌绣。  相似文献   

8.
学前教育是一国的基础教育,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其鲜明的教育特色和特定的研究对象,而将承载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融入学前教育中,完成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教育者的责任。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无文字产生和记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用舞蹈的形式保留和传承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因此,将羌族舞蹈引入学前艺术教育中,对于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幼儿美育素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羌族舞蹈的特色、在学前教育中推行羌族舞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羌族舞蹈在学前艺术教育中传承现状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达到推动我国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5·12大地震后,就在灾区羌民为今后的生计发愁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等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呼吁:抢救羌族文化迫在眉睫。今年4月,在北京南锣鼓巷的创意市集上,一个展位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绣着羌族特色图案的钱包、卡包摆放在一张小桌子上,阿坝州羌绣就业帮扶计划的宣传单整齐地摞在桌角。一位壹基金的志愿者告诉记者,由壹基金资助的这个帮扶计划不仅解决了很多灾民的就业问题,对于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  相似文献   

10.
羌族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早在先秦时期,羌人就活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随着历史的演进,羌人开启了漫长的迁徙之路。而西南的羌族集聚地则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等地。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羌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成了多元一体化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观念,而羌族服饰作为羌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彰显着独特的民族风情,本文重点通过论述羌族的服饰文化,梳理羌族服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探索羌族文化的可持续开发与传承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2.
羌族造型艺术审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族造型艺术品来源于羌人的生活,作为记录其宗教信仰的主要媒介,它不仅是其宗教观念的体现,更是羌人智慧与审美文化的象征;对羌族造型艺术进行审美研究,是羌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及必要补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湖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治州巴东县,历史、文化资源富,巴楚文化、土苗文化、三峡化、红色文化、纤夫文化、廪君化、寇准文化等民族民间文化重久远、交相辉映。近年来,东县民族实验小学,利用当历史、文化优势,以传承多姿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特色,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自豪感为核心,以提升学校化品位和办学水平为目标,该地特色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各项教学实践活动中,对有利用学校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文化做了有益尝试,"民族文进校园"活动获得湖北省民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古老的羌族羊皮鼓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即使在现代仍发挥着传承本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该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在羌族舞蹈中融入时代性,让古老的羌族舞蹈焕发全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杨杰宏 《民族学刊》2019,10(3):36-43, 112-114
口耳相传的口头传统构成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其特征表现在内容的丰富性、内部文化的差异性、传承形态的宗教性、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既是羌族民众基于深厚的历史传统中传承生成的,也是在与多元文化互动共融中不断进行合理性改造中达成的。传承中的再造构成了羌族口头传统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蜡染是极具民族特色民间工艺,有着深厚的原始意蕴和民族审美内涵,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让蜡染走进校园,通过学校培养具有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素质人才,是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相似文献   

18.
由于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的多次强调,"藏彝走廊"问题开始被学者们所关注,学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实际的调查、研究。然而"藏彝走廊"的概念中缺失了本应该包含在内的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羌族历史文化的强调对于走廊的历史及现状的理解应该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近年来的羌语支((Qiangic或Kiangic))研究足以说明这一问题。为弥补这一明显缺陷,本文首先由历史及现状出发,强调古羌在民族走廊中的历史作用,进而提出民族走廊的正确命名应该为"藏羌彝走廊"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梳理"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历史及现在的研究路径,并指出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才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冉光荣 《民族学刊》2015,6(2):46-49,107-109
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第一本民族史——《羌族史》一书的撰写起因及背景,在《羌族史》成书的背后,既有胡鉴民、冯汉骥、葛维汉等中外专家杰出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又有徐中舒先生的支持和期盼,更有特定历史时期,羌学研究者的忧患责任意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建立催生了四川大禹学会,大禹学会成立十余年,对全球大禹文化资源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收集和研究,提出了禹羌文化的研究课题。而汶川大地震后,羌族地区灾后重建所激发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发展机遇,极大地扩展了羌学研究的领域,有待学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华明玲 《民族学刊》2018,9(3):53-64, 114-116
四川绵竹清平民歌数量众多、种类繁杂、风格多样,它是羌、汉音乐接触的产物,在羌汉接触地区有代表意义。清平民歌虽然全部用汉语演唱,其中大部分民歌为汉族风格,但仍有一部分较为古老的歌种明显还带有羌族音乐的遗存,其与羌族现存歌曲相比较,主要表现在旋律和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共同特征。清平民歌的特点不仅说明清平民歌有着羌族音乐的基因,而且证实羌与汉接触后音乐形态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汉族音乐被羌人接受,而原有的羌族民歌除歌词被汉化以外,仍保存有一定的羌族风格,这便是音乐文化复合性的一种表现。清平民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音乐接触的样板,有助于厘清多民族杂居区音乐接触的深层次特点及音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