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上古神话的尚德精神--兼与西方神话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上古神话有着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 ,这一点在与西方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进行比较时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大神均有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情欲的神格特征 ;神话中充满对远古英雄和帝王献身精神的讴歌与礼赞 ,以及对神话人物保民佑民的职分要求。这其中一部分是先天神话的内在特质 ,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后天的改造。几千年来 ,这种尚德精神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现实人物的期望 ,甚至也影响着 2 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明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神话与科学--兼论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神话是科学的源头,古希腊神话同中国神话相比较,有若干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近代科学的思想背景.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神话所造就的思想背景中,缺乏古希腊神话所提供的那些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4.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神话艺术特征的概括和提炼,应从中国神话本身出发,将其置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中,避免既定的理论前见和历史成见.从华夏民族尚象的思维传统和以意象为中心的审美艺术传统的角度看,中国神话在表现形式、意象体系和记述方式等方面具有以神怪形象(神话意象)为核心的基本特点,是意象化的存在方式.中国神话的片段性、非系统性、原始性浓厚及叙事性弱化等特点均与此相关.中国神话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华夏先民以“象”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表达对象。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以古老的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期,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体系也处于奠基性阶段,现代作家在理论和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这些重述神话的作品既体现出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7.
顾颉刚先生对中国神话学的巨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颉刚先生除史学研究贡献外,也是神话学研究方面的 拓荒者。他对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构建,对中国古代神话系统的独特把握,对神话本质特征 的深刻揭示,以及在肯定神话历史化、揭示神话的演变和流传过程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成 就。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9.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透过一个民族的神话就能发现这个民族性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平原上,因而中国神话中只有脚踏实地、移山填海的神。而希腊民族因为无法使土地养活自己,不得不离开陆地,漂洋过海,因而在其神话中多是一些热情奔放、倒海翻江的神。这些不同的神恰恰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1.
张丽 《齐鲁学刊》2003,(3):133-137
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在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洪水灾难等神话题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在形与神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殊思维方式 ,显示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古神话存留在不同文本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部分原因在于汉字符号系统的 独特性。中国象形文字形音义一体、直观与抽象结合的特点,使汉语言符号系统获得一种感 性与理性的和谐与平衡,也使汉语的思维方式里充斥着较多情感的因素。这种特点使得神话 与其他文本的分界较为模糊,以致神话的寄生现象极为普遍,难以形成系统的神话体系。 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古人用原始思维对自然力和无法认知的社会现象的总结和阐释。本文通过对神话“夸父追日”中夸父饰蛇和饮干河渭两个质点的分析 ,认为这则神话反映的是“雨后出虹”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14.
神话学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是在西方神话理论的影响传播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梳理西方神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向西方的学习,也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内部的讨论和冲撞,最后在借鉴西方理论、结合中国神话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学人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神话学体系,有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同时,神话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野,赋予中国文化研究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神话学是西方人文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中国神话学的发展是在西方神话理论的影响传播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梳理西方神话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向西方的学习,也看到了中国神话研究者内部的讨论和冲撞,最后在借鉴西方理论、结合中国神话现状的基础上,中国学人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神话学体系,有了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同时,神话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视野,赋予中国文化研究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在《神话》一书中 ,巴特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引入符号学研究中 ,试图将符号学与社会历史统一起来 ,从而对大众文化的神话性进行消解。但这就使得神话无法形成一个自足的体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符号学的基本思路 ,并导致体系内部的矛盾。巴特用符号学思想来揭示大众文化 ,这不仅是语言问题 ,更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 ,因而他面对着一个从语言、神话系统向社会现实过渡的问题。因而需对“意识形态”和“语言系统”加以重新考察 ,找到这两者共同的根据 ,从而将这两个不同系统中的概念纳入一体中去。  相似文献   

17.
相对于学术界对"神话"一词外来性的强调,本文立足于探讨"神话"的本土渊源及在此基础上的形成特征。认为:"神话"偶然出现在唐人传奇和明人的辑校点评中却又有其必然性。"仙话"、"词话"、"话本"等"话"体文学具有相似的民间性、通俗性、口语性,以及具有被"闲谈"的故事性特征,这类文体对国人使用"神话",以及后来学者将"神话"定位于文学源头和"民间文学"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清稗类钞》、《一士类稿》、《客座偶谈》、《春冰室野乘》等文献的"神话"使用情况能进一步看出: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当康、梁思想对国人产生影响时,"神话"成为固定词汇常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笔记野史中,并常与荒诞不经的小说相关联。它既完全没有类似于古希腊"神话"的神圣性质,也没有切入中国本土的神圣叙事现象,而只是与本土居于"末端"的怪异现象、故事及传说等相关联。此时正在被建构的神话学显然与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神圣话语、与中国本土最强大的圣人传统和造神运动无关。  相似文献   

18.
雷华  李恬 《天府新论》1997,(6):81-85
我国的茧丝神话,由于茧丝业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在整个神话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一页。茧丝业开始时间久远,所涉及地域广阔,自古凡是此业发达的地区,几乎都有关于它的神话与传说。四)Ij茧丝神话是我,国茧丝神话的一大流派,数量多且体系完整,它是四川发达的丝品织造业的历史见证。研究这些神话,可为学术界在饲蚕、丝织业方面至今尚无定论的不少问题提供寻绎证据。吕神:中国饲蚕业起源于何地中国茧丝业的源头,由于近半个多世纪来与蚕、丝关系密切的几批文物的出土,学术界一般认为其起源地在中原或长江中、下游一带。眼见为实,…  相似文献   

19.
对古朝鲜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句丽族源神话与所谓檀君神话作比较研究。高句丽始祖朱蒙感日卵生,为河伯外孙,属中华文化系统,而檀君乃神人与熊女交合而生。它们是两种不同系别的族源神话。高句丽后代诸王只祀其始祖朱蒙,朱蒙之上再无祀。文章批驳了把高句丽纳入朝鲜史体系的错误观点,认为朱蒙出于檀君没有历史根据。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所谓檀君神话研究。《三国遗事》所记不是史实,而属神话传说。文章对檀君陵的发掘提出质疑。第三个问题是探讨朝鲜一词的由来。文章认为朝鲜最初名谷,或曰汤谷,九夷中的夷集居地,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日出处海波如沸。在《周易》中的“箕子之明夷”卦,汤谷之后又称明夷,指东方日出之国。朝鲜一词是继汤谷、明夷之后于商周之际出现的地名,均属汉语言文化,来于海上日出之象。朝鲜一词综合了汤谷、明夷的文化内涵,更为鲜明地概括了朝鲜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特点,更符合汉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构成诸特点而易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映了重血统观念的倾向,形成了一个个以自己祖先为中心的后裔圈,始祖神与天神合而为一,孕育着后天神话历史化的因子。至西周,周人对殷人的“帝子”观加以改造,创造出了“天命”观,将大部分干预现实生活的远古神圣们逐出神坛,代之以天德,将道统融入血统观念,形成了近人事而远鬼神的文化意识。春秋至战国的禅让说,将远古神话传说中的神话英雄变成了人间帝王。不可改造的神怪纷纷被淘汰,直接导致了神话历史化。降至战国,学者们对神话进一步整合,形成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一五帝系统,神话与历史完全接轨,汉人司马迁的《史记》选择了这种改塑,将五帝系统纳入正史范畴,宣告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