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话题与主语是语言研究中,尤其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纷争激烈的一个课题。本文认同"词汇与句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连续体,句法与语义、语用是不可分离"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因此把"话题-主语"看作一种语法构式。通过诉诸"完型趋向律"所构建的语义通达机制,我们发现"话题-主语"构式中蕴含多种认知参照点,它们是话题与主语得以通达的关键所在。此外,"话题-主语"构式作为一种完型结构,其本身就蕴含"话题起首要认知参照点作用,而主语起次要认知参照点的作用"这样固有的语用语义。  相似文献   

2.
构式语法理论打破了词法与句法、语义与语用、语言能力与语言应用、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之间的传统界限,但它也是一种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同样也具有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弱点。文中就Goldberg构式语法的构式、特点、优越性及不足之处进入了深入探讨,得出构式语法研究的是语言的方方面面,有着传统语法和生成语法所无可比...  相似文献   

3.
按照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语言义形关系应该是“身(感知运动系统)-脑(经验知识网络)-形(语言表达系统)”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对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进行理论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用“认知事件框架”来表述大脑经验知识网络的内容,以身(感知运动)和形(语言表达)围绕脑的动态连通关系来阐释构式的识解机制,并自建英语获取动词和构式语料库,经语料定量分析,来验证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在阐释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过程和使用分布倾向中的有效性。同时,基于理论研究和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与“认知事件框架”模式的异同,以期对语言义形关系研究以及具身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虽然属于不同语言学流派,但是在语言哲学观上有很多近似的主张:二者都主张研究使用中的语言,词汇—句法和语义之间的非任意性,词汇和句法连续统的观点,以及语言的系统性。认知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哲学观上的相通之处使语言研究的功能—认知视角成为可能,并且在实际语言研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围城》中的科技术语有助于认知、审美,有助于凸显其话语风格。综合运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含修辞学、术语学等)的理论和方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跨学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围城》中的科技术语,有助于文本细读、科学传播,有利于文艺学、修辞学、术语学的发展。《围城》中使用的科技术语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的几乎所有领域。《围城》中的科技术语可作各种句法成分,句法功能较为完备,认知语义丰赡。《围城》术语句法功能体现的是特定组合关系,认知语义则体现的是某种“活性”,突显联想聚合关系,聚合与组合在总体上构成符号修辞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6.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和Fillmore等人的构式语法都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句法研究理论。这两种理论都把形式和意义的对子(称为“象征单位”或“构式”)看作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两种理论,在对它们简略评介的基础上,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从不同的语言学基础出发,对第二语言句法习得过程和最终能力的制约因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文章评述了现有第二语言句法习得制约因素研究的发现,剖析了其中的不足,并提出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二语习得的复杂性,来自不同视角的研究应形成互补关系,而非互相对立。  相似文献   

8.
习语构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文献表明,方言中的习语构式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构式语法的视角下,探究重庆方言习语“遇得到(X)”构式的共时与历时特征和认知理据;分析“遇得到(X)”构式的构件组成与语音、句法、构式义及功能等语言特征;从历时角度探析该构式的演变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话语选择理论等视角出发,认为“遇得到(X)”构式形成的语言理据包括过度分析、不足分析和隐性分析,其非语言理据包括具身体验性、认知经济性和语言生态性。  相似文献   

9.
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式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的配对体是规约化的产物,具有抽象程度的差异。构式为词汇的组合提供框架语义,而具体词汇提供微观语义内容。构式和动词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动词适配说"来解释:动词进入构式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动词和构式的句法语义兼容即适配,冲突则需要压制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致使构式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形式一意义配对体,其多样化的句法表达形式一直是描写语言学派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试用认知语言视角下的构式语法重新解读致使构式形式与语义之间的联接方式。通过对致使构式论元多寡的动态考察和分析得出结论:在句法、语义、语用的相互牵制和作用下,构式能够左右致使句的形成,对论元的实现具有强制性作用,致使构式论元实现的方式可以划分为论元一致、论元蕴涵和论元增容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 ,国外许多学者将认知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偏执狂的治疗和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偏执狂产生的防御、归因和自我理论 ,并以此为基础将偏执狂分为惩罚偏执狂和迫害偏执狂 ,并阐述了两种类型的偏执狂起源于童年的自我构建经验的观点 ,并构建了适合两种不同类型偏执狂的认知治疗模型。  相似文献   

12.
认知修辞学把传统修辞研究与认知科学结合起来,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隐喻、文学意象以及文学想象.这种研究不单单把修辞看作一种表达技巧,更把修辞上升到了思维方式层面,当作一种语言符号、文化内容与人类认知的整合研究,是认知文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知修辞研究范式的核心理念是:文学效果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认知.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正在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众多的文章尚处于推介、解析、评价这一理论阶段。对如何运用它来推动交际话语的创新,此类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探讨概念整合和与人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语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的认知能力是概念整合的原动力;而认知语境又是在解释交际语境时的一把钥匙。概念整合、认知能力、认知语境各自独立又密不可分,在阐释话语中形成了互相连接的一条认知模式链。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这种转变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必将再掀热潮,带动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本文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探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理性认识能力与非理性认识能力是否存在等级之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传统形而上学过分强调理性认识能力的地位和作用,现当代西方哲学则更多强调非理性认识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综合和辩证地看待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看做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非理性认识能力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二者并不能相互替代,各自有着不同的功用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17.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均注重研究语言中的认知因素,然而两个语言学派对什么是认知的解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两种语言理论对认知诠释的异同可见一斑.相同点表现在认知研究目标的基本一致,不同点则表现在认知研究视角的明显有别.对其异同的分析有助于吸收两个学派的语言理论特长,进而建构理论中立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认识效率论     
认识效率问题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深层次性问题,它包括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和认识本身的效率;认识作为手段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外在目的实现的比值,认识本身的效率是指认识活动中所投入的时间、精力、信息等与认识的内在目的实现的比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的产出和理解开展认知研究,能更加充分、具体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以认知参照点理论为框架,探讨语言使用过程中,参照点选取的认知理据及语用效果。从参照点到目标实体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要依赖语篇语境进行识解;同时在特定场合下,参照点的使用可委婉的表达发话者的意图,最终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推理并与说话人合意。  相似文献   

20.
了解当前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皮亚杰理论本身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消解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一些争议。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机制观进行深入剖析可知:认知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统一;认知发展的机制是人与物的互动。只有将认知发展的阶段与机制有机整合,才能全面、客观地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