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现代心理学必须克服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的缺陷,坚持辩证唯物的统一观。人类的心理活动既具有自然的属性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自然性是其基本属性,社会性是其本质属性。人类个体只有参与社会实践并掌握反映人类实践经验的概念和语言,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有人类的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2.
社会是人们活动的产物,但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仅仅从社会客体的角度探讨社会发展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主体的活动,通过对生命个体活动目的性和客观性的逻辑分析,揭示出社会主体活动的规律性,科学地说明社会发展动力的实在内容。一、社会主体。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不同,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相互作用的过程。目的性和客观性是人类活动结构的基本因素,从而也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矛盾。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是活动主体的思维性和肉体感性的矛盾外在化的表现;其二,它是活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结构。这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先形成主体的感性需要,然后经过理性的选择,使这一感性需要升华为活动的价值目标,形成活动主体企图克服自然外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探索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自身世界的活动,是以正确地反映现实及其运动规律为内容,并通过概念、判断、假说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表现人类的认识程度,因而形成为理论体系性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科学就其实质而言,则可以表述为人类求真、征善、致美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试论技术的理性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人类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技术理性既是一种追求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功能性、理想性和条件性的人类智慧和能力,也是形成并蕴含于人类技术实践活动中的一整套基本文化价值.通约、量化思维方法的普遍化,分解组合的还原论思维方法,实践地、程式化地控制世界,物质需求的优先性,效用至上原则,社会组织与社会生活的理性化,技术化生存,理想状态的不懈追求与创造,自然解蔽与生命祛魅等就是其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缺失: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内部分歧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势头减弱源于本体论的缺失所导致的内部争论。实践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应是实践本体论。马克思关于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的论断 ,实际上已建立起了实践本体论。以实践本体论为理论核心 ,实践唯物主义就可以对坚持自然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社会 (生产 )关系本体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坚持 (人的 )理想本体论的实践人道主义展开评价和批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离开实践去理解是不能真正解决的,其感性自然观是实践的、社会历史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自然的历史",历史先行地包含着自然的前提和内容;自然是"历史的自然",而自然也必须是历史中介了的自然。历史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中介构成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马克思的自然观对自然界诉诸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同时也在诉诸一种社会历史性的理解,即实践性和历史性是马克思感性自然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7.
研究实践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具有根本意义。现代的科学、技术、政治、生产和其他形式社会活动的发展显示了这个问题的异常重要性。实践概念实践是改造客观现实(无论是第一性的,自然的现实,还是“第二性的”,人为的,社会的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远非任何主观活动都与实践相一致的命题,是正确判定实践之认识论实质的必要前提。实践的真正内在属性表现为(1)主体活动和(2)与客体有关的活动。因而实践乃是主观东西和客观东西的统一。从形式上看,实践被来自主体的积极、能动的本质所决定,从内容上看,它是感性物质的,“直接可感触到的”,客观上产生结果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国内哲学界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实践概念未能从学理上解决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的实践本性问题的实际情况 ,依据当代科学的发展状况对社会性生产劳动过程是从理论研究活动到工程技术设计 ,再到直接生产物态性客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感性操作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劳动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不仅是同工人和农民所从事的感性操作活动一样都是社会的实践活动 ,而且是比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劳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感性操作活动更高级、更复杂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自然观可以解释为具有多重层级结构与现代化样态的系统理论。马克思在实践的前提下将自然纳入社会历史中,进而确证了“自然—实践—社会—历史—现实”这一逻辑线索与理路。具体来看,一方面,感性的对象化活动、工业、物质变换等多种实践形式完成了自然与实践的耦合,并建构出“实践的人化自然观”这一重要概念。另一方面,历史概念与社会概念分别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提供纵向延展和横向剖析的视角。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叙述,马克思将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统一于实践的具体范畴,即物质生产活动本身,进而展现出自然与历史交汇的基础与出路。通过对社会概念的叙述,马克思指出社会本身既在抽象意义上为人与自然提供了一种“主体”式的建构,也从具体的意义上体现出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这一理想目标。从现实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展现出社会主义背景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指认,并在基于自然规律与人的发展前提下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当“看到”打败“听到”:论景观在传媒时代的特殊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观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在文化地理学中,景观既有自然的、物质的形式和形态,又是指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景观是由感性的可观性影像建构起来的。在作为以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里,景观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功能,而且已经成为现今人们主导性的生活模式。媒介每天都在提供可供大众消费的景观,以其丰富的影像世界构筑起景观社会,同时媒介也不得不受制于景观社会的商业逻辑的诱惑,走上了一条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歧路。  相似文献   

11.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 ,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 ,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 ,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语境下,美学的伦理话语主要表现为个体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两者的复杂关系。个体主义的伦理话语作为世俗社会关系的观念表达,追求个体的感性自由,注重主体的物欲享受,为世俗生活形而下的性质提供了意识形态意义的辩护。同时,个体主义伦理话语也导致了人性异化的现实。普遍主义伦理话语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现代性诉求,它出于对公共理性的维护,体现了人性形而上的意义追求。中国美学现代性的伦理话语是个体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统一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命题,从不同层面揭示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的最根本的本质,人的需要是人的深层次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本质论”、“人的需要本质论”、“社会关系本质论”这三个命题是辩证统一的。探讨这三个命题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正确认识人的本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应该是其一般本质、类本质及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不失为天然求生的存在物,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这一根本性质作为潜在的目的,一直激励着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着以主体为我性、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为特征的能动性;而在实践、交往、合作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本质,应该只是人的个体本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科学认识人的类本质的基础上,从现实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类本质一起构成人的统一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发展和类本质的发展一起构成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以“和”为美的实质是以“中和”为美。蕴含诸多文化意蕴的中和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生实践和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其内在特征是刚柔相济,外在表现是文质彬彬。中和之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道德伦理的、社会政治的理想,是“天人合一”的至美。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冯契对中华文化心灵中真善美的探讨,从其哲学核心问题及其哲学心态、中国哲学史中的真与人生理想的认识、善与道德理想、美与审美理想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哲学史有长期的研究和可观的成果,但是儒家哲学的源流发展史似乎缺乏哲学专家与专题的专业性探索。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可理解成中国人民的革命世界观由自然到自觉,由自在到主观能动的自为进程,突出地表征在所提的社会理想这一构思上。人生理想,不论是个人理想或社会理想,都要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来实践。若要研究行为主体在群己关系中的自由,必得处理善与道德的问题。道德理想之实践应透过个人道德质量的培养和建构合理之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品德虽有可整合性,也有其区别性。他对美感的理解兼摄德哲康德与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康德强调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意旨审美经验超越利害关系的算计,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粹之鉴赏判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将自然和社会都纳入社会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去把握,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社会道德关系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结成的可以进行善恶评价的社会关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道德关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私有制社会的道德关系中,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组织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物质生产劳动进步带来的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是社会道德关系矛盾解决的根本力量,伴随劳动解放和劳动自由的发展,社会道德关系中各种矛盾的统一性将取代对抗性占据矛盾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从根本上讲是父权制社会,女性要获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打碎这个父权制社会。后现代女权主义在批判父权制,努力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和人类目前所面临的各种危机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理想社会模式,即后父权制社会。它强调内在联系、重视差异、推进文化多元化和倡导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性,是一种平等、无暴力、文化多样性、合作、无等级的理想社会。追求后父权制社会成为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