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谈到诗歌翻译的时候,我们更多论及的是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而很少关注诗歌翻译的得与失。可译与不可译不是绝对的,得与失也是相对的。Bassnett在其文章中指出诗歌翻译不是失,而更多的是得。诗歌翻译无疑要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也肯定会得到一些。得与失的评价者应该是目标语读者。得与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Frost,Bassnett和Brodsky在阐述得与失的过程中没有确定"what"所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 ,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出发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诗歌的翻译在一定限度内是可能的 ,但是诗歌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诗歌形式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文学形象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语言修辞手段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节奏韵律的不可译因素 ;诗歌“诗眼”的文学内蕴移植中的不可译因素。  相似文献   

3.
诗歌一类文本似不可译而必须译,广告一类文本却可能似可译而不能译。"可译"与"不可译",是基于由源文至目的语翻译难度而作出的判断;"必须译"与"不能译",乃至"怎样译",是根据翻译的社会需求而作出的决定。不同文体的社会需求各有特点,其翻译应采用不同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5.
诗,是艺术性最强的语言艺术。故诗歌比起其它文体来说,翻译难度要大。就诗歌翻译来说,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存。但诗歌翻译却是"不可能的可能"。从汉诗和英诗的各自特点出发,并分析了阻碍互译的潜在因素,希冀借助文化、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对英汉诗互译作尝试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诗歌越来越多被译介到西方世界,诗词的翻译标准也成为了翻译界争论的主题,诗歌的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原文"还是"再创造",是以作者为中心地翻译,还是以译者为本体的传达,诗词的可译性也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诗的"表现"与"再现"的角度入手,分析诗歌中隐喻现象在翻译过程中的消解,进而说明诗歌情境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7.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古老的悖论,其根本原因在于"言道的悖论"."道"与"逻各斯"的不可说或不可译,是因为它们的意义是立体的、多义的,而对"道"或"逻各斯"的言说只能是线性的、单义的.诗歌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其形式、韵律、语义等特点相互纠缠,构成一个立体、多义的整体,因此,诗歌翻译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0.
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论诗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诗歌的可译性进行探讨,表明诗歌是可译的,诗歌翻译离不开对原文意义的阐释与重建.译诗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诗歌的可译性.诗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其意义也是可以移译的,虽然完美的译诗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但通过对原诗意义的再创造,译诗完全可以成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意义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不是给翻译设置了障碍,而正是给翻译开了绿灯.诗的可译性是以意义的确定性为基础,又是以其不确定性为旨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