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临界甲醇解聚的方法,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降解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丁二醇两种单体。利用液相色谱法分析产物DMT,建立了较好的分析方法。其实验操作条件如下:色谱柱为D iam onsil C 18,流动相为甲醇-水(3∶1,V/V),检测波长254 nm。测定结果为DMT含量在0.005~0.25μg,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具有高色谱分辨率、简单、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用热重分析法(TGA)探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热降解的动力学,揭示了PBT的热稳定性、热解反应级数和热解活化能。以高纯度氮气为载气,在不同载气流量、不同升温速率下对PBT进行降解,通过失重曲线和微商曲线分析其结构的稳定性,建立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PBT作为工程塑料在高温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在N2中降解过程为一阶失重,流量对降解几乎没有影响;增大升温速率,分解的起始温度、失重平衡温度和最大失重率温度均呈增加趋势。PBT的热解可分为两个阶段,降解前期,即失重率在25%~50%之前,可视为零级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261.3 kJ/m o l,降解反应的中后期直至完全降解,可视为一级反应,其平均活化能为186.7 kJ/m o l。升温速率对两段降解的温度区间划分有影响,随着升温速率增加,零级反应温度范围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抗冲聚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共聚物(H IPS-g-GMA)作为增容剂,对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高抗冲聚苯乙烯(PBT/H IPS)体系性能的影响。用DSC、SEM、DMA及力学性能等方法研究PBT/H IPS/H IPS-g-GMA三元共混体系的结晶、形态结构、动态力学性能及力学性能随组成的变化。SEM结果显示:含有增容剂的共混体系的微区尺寸明显变小,几乎看不到光滑的球形粒子,界面比较模糊,分不清两相结构;且随着增容剂量的增加,体系的微区尺寸明显变小;以PBT为分散相,在增容体系中的PBT出现了分级结晶现象,结晶温度降低。DMA结果表明:在PBT/H IPS-g-GMA体系中有接枝共聚物生成,体系中两个聚合物的Tg松弛均出现了较明显的降低,体系的相容性得到改善;增容后体系的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磷系阻燃剂、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和磷系阻燃剂/POSS的阻燃机理.重点概述了近些年来磷系阻燃剂/POSS复配体系在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情况,其中主要包括磷腈类阻燃剂/POSS复配体系、无机磷酸盐类/POSS体系以及DOPO/POSS体系对PET的阻燃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廉价、环保的商用PET阻燃剂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以大鼠血管成纤维细胞为模板细胞,按照ISO10993标准,测试了聚醚酯材料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聚环己烷二甲酸丁二醇酯-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DA)的细胞毒性。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DA膜片上的粘附和生长情况,并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采用气泡法测定DA薄膜的接触角。在37℃下,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研究水解降解反应。结果表明:DA系列聚醚酯材料无严重细胞毒性;成纤维细胞在DA薄膜表面上贴附生长良好;材料亲水性好,其重均分子量在水解过程中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材料发生明显降解。DA有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IR)、乌氏黏度计表征了该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特性黏度,并测定其在紫外光下的光降解性能.实验表明,PET/SiO2/TiO2体系中存在Si-O-Ti键,并与PET基体作用形成PET/SiO2/TiO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特性黏度随体系中SiO2-TiO2含量增加而降低;在紫外光下,SiO2和TiO2纳米颗粒的引入可有效地提高PET的光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7.
用尼莱斯方法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有机钛酸酯——乙二醇钛(Ti(OCH2CH2O)2)晶体,并用TG-DTA、FT-IR、透射电镜(TEM)、XRD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XRD衍射及TEM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由Ti—O八面体共棱相连构成的链状聚合物。乙二醇钛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的缩聚催化剂,表现出了较锑系催化剂(Sb2O3)更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建设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资源严重不足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由国外进口再生资源成为缓解资源匮乏的选择。我国加工利用进口废物原料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从2003年进口2500万吨左右,到2012年进口接近6000万吨。废PET饮料瓶(砖)作为新增进口废物原料种类,近三年进口量增长较快。废PET饮料瓶是指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瓶过程中产生的未经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HBA)为软段原料,用扩链剂1,4-丁二醇(BD)和4,4-二苯烷异氰酸酯(MDI)制备PHBA/BD/MDI体系的形状记忆聚氨酯.着重讨论了该材料的回复性能,并测试其DSC、力学性能来研究该材料,讨论了软段分子量,硬段含量,拉伸比率和拉伸次数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Gleeble 1500D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Cu Ni Si Cr合金在不同应变速率和不同变形温度下流变应力与应变速率、变形温度之间的关系及其组织在热压缩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和变形温度的变化对合金的再结晶影响较大,变形温度越高,合金越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应变速率越小,合金也越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在同一应变速率下合金动态再结晶的显微组织受到变形温度的强烈影响;并利用Arrhenius双曲正弦函数求得Cu Ni Si Cr热变形激活能Q为265.9 kJ/mol.  相似文献   

11.
将粒径为2~9μm的聚硅氧烷微球作为光散射剂均匀分散于丙烯酸树脂中,涂布于厚度为18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表面,挥发溶剂制得光散射薄膜。考察了聚硅氧烷微球的浓度、粒径和涂层的厚度对光散射薄膜的透光率和雾度等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硅氧烷微球可以在保持较高透光率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光散射薄膜的雾度。当粒径为5μm的聚硅氧烷微球的添加质量百分数为25%、涂层厚度为90μm时,光散射薄膜的透光率为88%,雾度为90%,有效光散射系数可达79%,具有最佳的光散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氯仿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乙烯基咔唑(PVK)的共溶剂,采用溶液共溶法制备了PBS/PVK复合发光材料.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确定PVK的分子结构,并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荧光光谱分析仪(XRF) 研究不同含量的PVK对PBS/PVK复合发光材料热性能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VK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结晶温度降低且结晶度减小,这有利于提高薄膜的透明性;而随着PVK的加入,复合材料发光性能变强,且由于PBS链段的稀释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PBS/PVK复合材料蓝光发射的饱和色纯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钛(TiO2)纳米复合材料,利用红外光谱(IR)、乌氏黏度计表征了该复合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特性黏度,并测定其在紫外光下的光降解性能.实验表明,PET/SiO2/TiO2体系中存在Si—O—Ti键,并与PET基体作用形成PET/SiO2/TiO2纳米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特性黏度随体系中SiO2-TiO2含量增加而降低;在紫外光下,SiO2和Ti02纳米颗粒的引入可有效地提高PET的光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农用地膜在土壤中难降解的问题,从土壤中筛选菌株且对不同农膜材料降解的研究。本研究从黑色聚乙烯(PE)地膜、白色(PE)地膜、聚乙烯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降解地膜、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降解地膜等4种不同材料覆盖下的土壤中分离筛选两株有效降解农膜的真菌,经过鉴定得到菌株Penicillium citrinum(JW1)和Aspergillus costaricensis(JW2)。将JW1和JW2菌株进行复合,观察农膜降解前后表面微观特征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四种覆膜材料在同时接种JW1、JW2菌株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解,在接种复合菌群降解30 d后,PPC降解地膜、PBAT降解地膜、黑色PE地膜和透明PE地膜的失重率分别为23.78%、14.73%、22.78%和17.55%,接种复合菌群对PPC地膜的降解效果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地膜(P<0.05)。本试验旨在筛选出有效降解农膜的真菌菌株,以期为农膜的微生物降解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热浸镀时间(t)、温度(T)、待镀件成分、相结构变化对镀层中合金层形貌、厚度(H)、合金层的重熔产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金层的形貌、厚度、重熔与热浸镀温度有密切关系,钢基成分对合金层形貌、厚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合金层厚度和形貌对热浸镀时的时间因素不敏感,在合金层达到一定厚度后,就基本上不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废涤纶料和异辛醇在催化剂作用下,一步合成新型增塑剂──对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OTP)的投料配比对产率、产品性能的影响.催化剂及其用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经实验筛选出以钛酸四异丙酯及其复合催化剂,反应温度为210~220℃,原料配比废涤纶:异辛醇=1∶(2.8~3.2摩尔比)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制的液晶聚合物(LCP)增韧改性环氧树脂/聚酯纤维复合材料。利用冲击试验机、万能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热失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增韧复合材料进行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分析,并研究了增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LCP的加入会使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韧性变好,当LCP质量分数为5%时,其冲击强度相比不添加LCP的复合材料时提高了88.3%;LCP的加入在降低储能模量的同时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5%失重温度也有所提高;LCP的加入使得复合材料冲击断口变得粗糙,有利于吸收冲击能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直流四端接线法研究了Fe78Si9B13非晶合金晶化过程中杂散热电势与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晶化温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Fe78Si9B13非晶样品晶化时杂散热电势发生突变,并和Cu丝与Fe78Si9B13非晶合金组成的热电偶的帕尔帖(Peltier)电势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Fe78Si9B13晶化过程中的杂散热电势也可以表征其晶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植物油的润滑性能,探索含氮硼酸酯作为添加剂应用于植物油的可行性,以蓖麻油为基础油,某含氮硼酸 酯为添加剂,配制4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混合蓖麻油,分别在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 微镜( SEM)上考察其理化性能和润滑性能,探讨含氮硼酸酯对蓖麻油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该含氮硼酸酯与蓖麻油具 有良好的相溶性和水解稳定性的油基润滑添加剂,并且可以明显改善蓖麻油的抗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20.
以线性羧酸酯EA、EP和EB分别替代工业用1.0 mol/L LiPF6 EC/EMC/DMC(1:1:1,质量比)电解液中的DMC,配制了1.0 mol/L LiPF6 EC/EMC/EA (1:1:2,质量比)、1.0 mol/L LiPF6 EC/EMC/EP (1:1:2,质量比)和1.0 mol/L LiPF6 EC/EMC/EB (1:1:2,质量比)3种包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采用18650全电池研究线性羧酸酯作为电解液溶剂组元对锰酸锂?石墨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种包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电池在?20°C、5C倍率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均大于93%,而采用工业用电解液时,电池无法在?20°C、5C倍率下放电。电化学阻抗谱分析表明,在低温下电池放电容量和放电能量衰减的主要原因是电荷转移阻抗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3种含线性羧酸酯的电解液中,使用1.0 mol/L LiPF6 EC/EMC/EA (1:1:2,质量比)电解液的电池因具有最低的电荷转移阻抗,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40°C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90%,在?60°C下放电容量保持率大于44.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