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彼得.伯克(PeterBurke)所尝试着从事的把西方历史思考纳入世界背景之下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课题。这是一项概念化的工作,他进行历史思考的历史背景实际上也就是西方的背景。在伯克看来,西方历史思考的独特性大致与西方文化的独特性相同,而历史研究的“专业化”是西方史学的标志,这事实上意味着决定了资本主义历史思考模式的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晚清以来,中国文明一直面临着西方"形上之道"的挑战。但按照西方的"形上之道"有古今之别的区分,中国文明迄今仍然面临的思想压力其实来自近代欧洲哲人建构的历史化"形上之道",即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如果我们细看西方历史哲学在其建构历程中呈现出来的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历史化的"形上之道"不过是欧洲现代文明自身带有根本痼疾的反映。中国思想如果不再把西方的历史哲学变成自己的哲学,中国文明就无需承受西方历史哲学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尉佩云  郝平 《学术研究》2023,(4):123-130+178
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伴随传统历史目的论的衰落与“语言学转向”以来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兴起,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也逐渐丧失了系统性。历史意义与历史理性在近现代的演变过程中,历史元理性转化为认识论理性,历史意义转换为一种“事后意义”,这些概念在近现代都经历了一个从“实质性”向“范畴性”的转换。正是在这种转换中,史学职业化才得以形成。约恩·吕森作为当代德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他在西方史学理论的总体性语境中,将现代历史经验与认识论理性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概念为引导,力图重新探讨历史意义和历史理性的当代合法性与思想生命力。从史学理论的未来走向上看,历史意义的“历史文化”转向是一个成功的理论转型。由此,我们能够观测到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英美史学理论的解释体系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夏巍 《兰州学刊》2006,(3):17-18,16
“普遍历史的理念”是康德剖解历史意义的理性工具,它使其先天地理解人类整体历史的构想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具有批判哲学特色的历史哲学。本文主要评析这一重要概念,以彰显其历史研究的独特品格。  相似文献   

5.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刘 《学术研究》2007,4(5):25-30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进与资本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传统西方历史哲学沿着“超历史”的思维路向发展,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界限。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虽然注意到了历史的主体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特征,但由于不了解历史以及历史认识的实践本质,也未能真正明确自身的历史界限。只有从“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来理解和说明历史,并将其理论视域锁定于“资本批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才真正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明确历史界限的历史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6.
所谓“西方”,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建构。欧洲特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上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运动,对历史思想和历史书写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西方史学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特性,譬如强调进步和发展等等。然而这种独特性并不是一连串独一无二的特征,也不意味着西方历史著作的方式在所有方面都优于其他方式。归根到底,正是不同体系之间的冲突,尤其是不同“力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构成西方历史思想和历史书写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陈新 《文史哲》2002,(1):112-117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和理论根据。就前者说,为了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有效进行社会改革,需要一种历史理论作为指导,由此突出了历史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就后者说,历史哲学的近代化既表现为对传统历史哲学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又表现为对其优秀成果的合理延伸和积极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历史哲学与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在借鉴中西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和黑格尔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哲学。以精神实体来探讨历史的发展演变,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致思理路。并由此发现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之融合。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从其方法论意义上来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张军华 《学术论坛》2004,(2):138-141
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当代理论界的重要思潮之一 ,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历史主义的悖论与困境 ,然而 ,各学派在如何重新阐释历史的理路上众说纷纭。作者认为 ,美国新左派理论家詹姆逊极力张扬的马克思主义“绝对历史主义”是一种“历史地形学” ,对读者来说 ,其启迪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1.
一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这百年来随上帝死了后,“主体死了”,“最后一次死亡事件是普遍性人的品格死了”,这“意味着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破灭”~①。但他忘了补充一点,主体及其品格的死亡是就人类而言,因而包括中国传统和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在内的所有这种观念的破灭。征服自然的野蛮行为造成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是全体人类共同愚妄蛮干的结果,如是才可视其为有普遍概括意义之哲学命题,否则何谈人类中心主义已破产?不过,我们所关心者又不仅于此,而在这一命题的提出,其对人类中…  相似文献   

12.
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遍性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哲学与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哲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通”,可以用“共通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科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同”,可以用“共同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通”的意义是,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一“共通性”的境域。这个“通”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存在原初的生命情态。这人类存在原初生命情态的“共通性”之概念哲理表现,为哲学;形象表现,为艺术;由仪式、功夫、仪轨而引向精神修炼,达到存在转变中的生命实现,为宗教。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此一“通”的精神,这使它能够代替宗教构成中国文化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关注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这种“通以显体”的精神,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邵鹏 《人文杂志》2007,23(1):27-30
民族国家等社会结合体是近现代历史哲学家构建理论体系的主要“历史单位”。随着人类历史由地域走向世界的历程,“历史单位”也随之不断演变。其中20世纪思辨历史哲学的代表文明形态史观把最基本的历史单位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文明”既总结了以往历史哲学关于历史单位的思考,又是人类“世界历史”形成的反映。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总体性范畴,超越了文明形态史观的不科学性和唯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文明转型是中西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西方需要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中国则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此问题域中,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文化成果。基于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可能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国道路既蕴含着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克服,也表征出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与更新的可能,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重要历史实践。易言之,基于中国道路而可能的中华民族复兴既包含着现代化的主张,也意味着开启一种新的文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刘文明 《江海学刊》2024,(1):176-185
19世纪,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形成了一种以“文明国家”概念为核心的“文明标准”,世界由此被划分成“文明”与“野蛮”两个部分,这种观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中产生了长期影响。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派率先展开了对全球化时代“新文明标准”的讨论。而在回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过程中,学术界开始关注多元文明和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西方学者的讨论大多没有摆脱单一西方文明的视角,仍带有西方中心论色彩。全球化时代需要一种由不同文明共建的“全球国际关系学”,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传统文明观中的和平思想有可能成为破解西方文明观中的“文明—野蛮”二元思维和“文明冲突”论,构建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国际新秩序理论的重要非西方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马克思“科学是历史的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思想的伟大发展。西方经济增长模型表明 ,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长 ,但并不始终占第一位 ,而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层面的 ;科学技术是分层次的经济创新的基础和经济时代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最初本原。但是 ,这种最初本原的作用不是直接的 ,而是以其生产要素和资本为载体的 ,因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表现出绝对作用。因此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伟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强调"实践"在变革传统哲学观作用和意义的同时,意味着马克思依然存在一种"形而上学"即"历史解释原则".但是,这种"解释原则"却被学者们所遮蔽了.因此,必须厘清这个"解释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肖力 《江汉论坛》2004,(10):81-83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传统的西方哲学只是侧重于从科学计量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具有特殊“理智”这种功能的“动物”,因而“历史”也不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系列,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经济人”范式。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回答了“真正的人性在哪里?”“人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也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的元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历史转向意味,它以某种形式的历史意识回归,表达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显然无法彻底切割其与社会历史复杂的关系,被视为代表了历史研究由分析哲学方法转向为思辨哲学方法的新趋势。新历史主义尝试重建元历史的叙事维度,认为历史总是存在于历史文本之中,叙事始终是历史文本生成的主导模式也是历史书写的主要方法。新历史主义叙事在文化上意味着回归历史语境的文化真实、体现一种当代历史精神、建立起文学与历史异质同构的互文式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