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赟 《学术月刊》2022,(1):34-4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2.
自然和人的关系构成了哲学史难以解答的"历史之谜"。黑格尔哲学以抽象的观念作为前提,从而缔造了一个思辨哲学的神话。费尔巴哈等人虽对黑格尔哲学展开批判,但难以逾越其批判对象,这和其哲学前提的非现实批判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哲学前提,从而动摇了黑格尔哲学的基础及其体系。将历史和人民统一起来、将哲学和科学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康德的历史哲学中,“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作为引导人类历史前进的“历史理论”,将人类历史指向了一个国内生活幸福而自由和国际永久和平溶为一体的未来灿烂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实践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战场.在当今哲学界,人们或把实践看成是主观客观化的活动,或具体化为生产活动,或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力图从葛兰西的文本出发,解读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包含三个维度:历史、人和关系.实践哲学是绝对的历史主义、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的绝对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樊浩 《学术论坛》2007,30(9):1-6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在经过现象学还原、法哲学分析之后,还需要历史哲学的综合.历史哲学扬弃了现象学与法哲学中意识与意志的抽象性,达到意识-意志的"精神"复归与历史现实性.历史哲学是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辩证复归.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伦理精神与民族精神在历史哲学中同一,伦理精神是道德哲学形态的民族精神,二者同一的基础是"精神-伦理-民族"的概念贯通.民族是伦理的实体,伦理是民族的精神.历史哲学的本质和方法论实质是"哲学的历史"."哲学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永远的现实性"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伦理精神自我运动、辩证发展的历史.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应当以民族精神或作为伦理实体的民族精神为研究对象."人文力"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哲学分析向历史哲学综合转换的概念中介和概念过渡,它是"冲动力"和"冲动的合理体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乃是走向了一种作为方法论唯物主义的批判的历史科学,其核心之点就在于这一用于把握历史的方法论原则的有限客观性。而流行的卢卡奇式的对于马克思哲学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则由于将思维的有限客观性无限化、绝对化,将之实体化为超验的实在,从而在理论上与马克思失之交臂。要真正理解马克思批判的历史科学之实质,就必须划清与这种思辨的历史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康德历史哲学与其先验哲学具有内在关联性,它既想继续解决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又想打通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分立,在这些尝试中,康德哲学流露出新的走向并对后世哲学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康德历史哲学又难以摆脱其哲学固有的矛盾特征,它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二律背反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的历史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年之交种种历史终结论的出笼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千禧年教义的注脚,表征了建基于基督创世说基础上的抽象的西方历史哲学的贫乏与衰落.虽然由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自足、滞着与无限持续性造成了一种"当代"的自我迷恋以及历史与未来同时缺席的假象,但是,"历史哲学"的衰落并不就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历史是一种活的存在,它是通过指向于一个可憧憬的未来状态从而展开的人类全部生活的场阈,并要求积极地体现为每一位生存个体及民族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本质上是指人类能够克服困境、奔赴未来的生存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9.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房玫 《学术界》2001,(6):199-203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历史哲学的研究重心不仅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其研究也发生了重要的转移--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凸现出来.这一转移应该进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核心,它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它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之所在,而且也是对当代发展问题的历史哲学解读的根本之点.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格鲁内尔运用分析哲学的套路,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肢解得面目全非,我们却从他所依据的马克思文本中解读出另一番景象。马克思虽然没有一本专门论述历史的单独著作,但他的历史观思想却自成一体,是在实践的基石上来论述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格鲁内尔不懂得马克思实践的观点,也就不懂马克思哲学的体系。马克思是用实践去解读历史,而非对历史加以抽象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历史意识的兴起,现代哲学实现了自身的生活世界转向并把哲学主题定位于人的自我理解。在探讨这一哲学主题的过程中,现代哲学逐渐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建构起了一种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思维方式。作为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以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为基点,以自我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并具体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理解过程。历史思维方式不能脱离人的自我理解这一哲学主题而独立为抽象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已经放弃了对"大写历史"的探讨,那么这一转向,其实也与怀疑"小写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关联.人们对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史学是否等同于文学、美学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由于"语言学的转向",使得史学家们感到要想在历史叙述中排除主观的意见,几乎根本不可能.史家治史,在追求真实性以外,似乎还有文学性等其他的东西需要考量.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之走向没落,反映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迁.虽然西方的历史哲学已经转向、甚至走向没落,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远景进行思考、判断和预测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三种意义上使用"世界历史"这一概念.第一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各种现象和规律的一般视野和出发点.这一概念是对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总和的"泛称",即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第二种意义的"世界历史"属于"历史哲学"范畴.这一意义的"世界历史"不是一个"自在"的客观自然过程,而是在人类的有目的的活动中诞生的,这为后来赋予"世界历史"以人类自由和解放的目的奠定了基础,也为提出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奠定了哲学基础,因而是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向自觉的"世界历史"概念的过渡.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特指作为资本扩张催生的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第三种意义的"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涉及由资本逻辑导致的世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为消除冲突而展开资本批判的历史过程.第三种概念一方面超越了自在的"世界历史"概念的直观性,另一方面摆脱了作为哲学范畴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抽象性,进而完成了对第一种和第二种的"世界历史"概念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思想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崇拜科学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线性历史决定论,是指相信人类历史中存在着一种类似于自然界那样的客观的、必然的规律的认识.与通常的认识相反,线性历史决定论不是导致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忽视,而恰是对此的高扬.正是它使中国现代思想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也带来一些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6.
历史哲学是当代哲学的灰姑娘,哲学家们从不认为历史哲学家处理的主题关乎任何重大的理论旨趣和紧迫性。在他们眼里,历史哲学关心的问题无非就是哲学家们在别处取得的成果如何能够或者应该怎样运用到历史写作领域中,而且当代历史哲学家在改变其同事所给予的较低评价方面也少有作为。本文将论证丹托在持此种观点的历史哲学家中是一个例外,因为他关于表现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本是如何与其对象相联系的。(20世纪)语言哲学的主要缺点无疑就是,它从不费心去探究文本的哲学奥秘。历史写作是一座哲学金矿,在这点上我们必须感谢丹托的提醒。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马克思历史哲学存在与否这一问题曾有争论,争议点在于如何理解思辨历史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三者与马克思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从马克思历史观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视角予以辨析,马克思对思辨历史哲学的批判直指其唯心主义的理论本质,并通过反思德国现实历史和扬弃黑格尔辩证法,实现了历史哲学性质的唯物主义变革。马克思注重发展自身理论的历史科学性,主动深入人类史以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有效地回应了思想史上“使历史成为科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以往历史哲学的话语革新。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最后成果”,在历史阐释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中具体化为分析历史的方法体系,进而给予马克思历史哲学以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巴塔耶一直试图从自己的普遍经济学的理论出发,建构出一套世界的普遍历史.本文首先对巴塔耶普遍经济学的含义和法则进行了解读,然后对其在此背景下所描述的各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分析,从而概括了他所建立的普遍历史的形态.  相似文献   

19.
涂成林 《学术研究》2003,2(12):47-52
从历史本体论到历史认识论,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分水岭,也意味着历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向。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同样以历史本体论为研究重点,并且包含了历史认识论的萌芽和胚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历史方法论的统一,既是当代社会实践、现代科学与哲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哲学在经历了理性时代的巅峰后,开始了更为深刻的对理性的反思。在存在与虚无之中、在解构之中,人的存在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相比较而言,我们传承而来的历史又怎样理解?尤其是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人们看到了理性旗帜下人性的灰暗。也正是在反思二战的过程中,波谱尔写作了他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并提出了历史没有意义,那么此种无意义是什么意义上来讲的?其内在又隐含着什么?文章旨在通过波谱尔的思路来寻找一个问题的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